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於中我自樂,此外吾不知。
“於中我自樂,此外吾不知。”詩句出處:《對酒閑吟贈同老者》;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人生七十稀,我年幸過之。
遠行將盡路,春夢欲覺時。
傢事口不問,世名心不思。
老既不足嘆,病亦不能治。
扶侍仰婢仆,將養信妻兒。
饑飽進退食,寒暄加減衣。
聲妓放鄭衛,裘馬脫輕肥。
百事盡除去,尚餘酒與詩。
興來吟一篇,吟罷酒一卮。
不獨適情性,兼用扶衰羸。
雲液灑六腑,陽和生四肢。
於中我自樂,此外吾不知。
寄問同老者,舍此將安歸?
莫學蓬心叟,胸中殘是非。
【註釋】:
於:
(一)①介詞。相當於“在”。表動作的時間、處所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於車下。”(越:墜。)②介詞。相當於“對”、“對於”。表動作對象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③相當於“向”。表示趨向。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秦假道於周以伐韓。”④相當於“至”、“到”。表示方向和目標。《尚書· 盤庚上》:“盤庚遷於殷。”(遷:遷都。)⑤相當於“過”。表示比較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泰山,或輕於鴻毛。”⑥相當於“自”、“從”、“由”。表示起始。宋玉《風賦》:“夫風生於地,起於青蘋之末。”(青蘋:水草名。末:頂端。)⑦相當於“給”。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東方朔割炙(zhì)於細君。”(炙:烤肉。細君:妻。)⑧相當於“被”。表被動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。” (二)wū(烏)。嘆詞。表呼聲或贊嘆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禹曰:‘於,帝念哉!’”(念:常常想。)中:
(一)①中間。《墨子·經上》:“中,同長也。”(同長:同樣長的半徑。)柳宗元《天說》:“渾然而中處者,世謂之元氣。”②內;在一定的范圍內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國中無偽。”《考工記·巨人》:“國中九經九緯。”③位置、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塗遇東郭先生。”(塗:同“途”。)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黃金為上,白金為中,赤金為下。”④正;適中。《禮記·玉藻》:“頭頸必中。”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湯執中。”(湯:殷商國君。)⑤宜於;合於。《史記·外戚世傢》:“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,斥出歸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適合。《呂氏春秋·懷寵》:“必中理,然後說。”《荀子·賦篇》:“圓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②誣蔑;誣蔑別人使受損害。《漢書·何武傳》:“顯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顯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自:
①自己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親自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每假借於藏書之傢,手自筆錄,計日以還。”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高祖自將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諺曰:‘桃李無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徑;小路。)④介詞。1.從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農:傳說為古代造耒耜、興農業的帝王。許行:當時的農學傢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。”2. 由於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屈平之作《離騷》,蓋自怨生也。”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無所恨。”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可譯為假如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聖人能內外無患,自非聖人,外寧必有內憂。”⑥連詞。表示假設的讓步。可譯為即使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學,而性明達,好謀能聽,自監門戍卒,見之如舊。”又《杜周傳》:“自京師不曉,況於遠方?”樂:
(一)①音樂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樂崇德。”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,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為奏樂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歲兇,年谷不登……士飲酒不樂。”②樂工;演奏音樂的人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。”(歸:通“饋”。贈送。)③樂器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則鐘瑟皆隨,竽唱則諸樂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樂。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其樂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此樂何極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愛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知者樂山,仁者樂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晉書·阮籍傳》:“籍平生曾遊東平,樂其風土。”此:
①代詞。這;這個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”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此之謂大同。”②這樣;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天何為而此醉。”③副詞。乃;則。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:“必待堯舜之君,此為志士終無時矣。”外:
①疏遠。《周易·泰》:“內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長(zhǎng),小人道消也。”(內:親近。長:增長。消:減少。)《韓非子·愛臣》:“此君人者所外也。”(君人者:國君。)②外邊;外部。與“內”相對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則無法傢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。”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內惑於鄭袖,外欺於張儀。”③外表。《法言·修身》:“其為外也肅括。”④其他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外人稱夫子好辯,敢問何也?”⑤不正規的;非正式的。《論衡·案書》:“《國語》、《左氏》之外傳也。”⑥排除;除去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外此,其餘無足利矣。”⑦稱父系之外的親屬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母之考為外王父。”吾:
①代詞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禦)”。抵禦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則厚吾,薄攻則薄吾。”③[吾子]對人的尊稱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知:
①知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論衡·知實》:“不學自知,不問自曉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沒有這樣的事。)②知覺;感覺。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手等有痛癢之知。”③見解;知識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有獨知之慮者。”(慮:思慮。)④知識。《列子· 湯問》:“兩小兒笑曰:‘孰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誰。為:通“謂”,說。)⑤瞭解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知我者鮑子也。”(鮑子:鮑叔牙。)⑥交好;相親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絕賓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鮑照《詠雙燕》:“悲歌辭舊愛,銜淚覓新知。”(銜淚:噙著淚。覓:找尋。)⑧主持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產其將知政矣。”于中我自乐,此外吾不知。
“于中我自乐,此外吾不知。”诗句出处:《对酒闲吟赠同老者》;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远行将尽路,春梦欲觉时。
家事口不问,世名心不思。
老既不足叹,病亦不能治。
扶侍仰婢仆,将养信妻儿。
饥饱进退食,寒暄加减衣。
声妓放郑卫,裘马脱轻肥。
百事尽除去,尚余酒与诗。
兴来吟一篇,吟罢酒一卮。
不独适情性,兼用扶衰羸。
云液洒六腑,阳和生四肢。
于中我自乐,此外吾不知。
寄问同老者,舍此将安归?
莫学蓬心叟,胸中残是非。
【注释】:
于:
(一)①介词。相当于“在”。表动作的时间、处所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于车下。”(越:坠。)②介词。相当于“对”、“对于”。表动作对象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③相当于“向”。表示趋向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秦假道于周以伐韩。”④相当于“至”、“到”。表示方向和目标。《尚书· 盘庚上》:“盘庚迁于殷。”(迁:迁都。)⑤相当于“过”。表示比较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⑥相当于“自”、“从”、“由”。表示起始。宋玉《风赋》:“夫风生于地,起于青蘋之末。”(青蘋:水草名。末:顶端。)⑦相当于“给”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东方朔割炙(zhì)于细君。”(炙:烤肉。细君:妻。)⑧相当于“被”。表被动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” (二)wū(乌)。叹词。表呼声或赞叹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禹曰:‘于,帝念哉!’”(念:常常想。)中:
(一)①中间。《墨子·经上》:“中,同长也。”(同长:同样长的半径。)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浑然而中处者,世谓之元气。”②内;在一定的范围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国中无伪。”《考工记·巨人》:“国中九经九纬。”③位置、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涂遇东郭先生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)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”④正;适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头颈必中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汤执中。”(汤:殷商国君。)⑤宜于;合于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,斥出归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适合。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:“必中理,然后说。”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②诬蔑;诬蔑别人使受损害。《汉书·何武传》:“显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显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自:
①自己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亲自。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”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高祖自将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谚曰:‘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径;小路。)④介词。1.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农:传说为古代造耒耜、兴农业的帝王。许行:当时的农学家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。”2. 由于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屈平之作《离骚》,盖自怨生也。”《汉书·灌夫传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无所恨。”⑤连词。表示假设。可译为假如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圣人能内外无患,自非圣人,外宁必有内忧。”⑥连词。表示假设的让步。可译为即使。《汉书·高祖纪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学,而性明达,好谋能听,自监门戍卒,见之如旧。”又《杜周传》:“自京师不晓,况于远方?”乐:
(一)①音乐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乐崇德。”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,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为奏乐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岁凶,年谷不登……士饮酒不乐。”②乐工;演奏音乐的人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齐人归女乐,季桓子受之。”(归:通“馈”。赠送。)③乐器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则钟瑟皆随,竽唱则诸乐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乐。《左传· 隐公元年》:“其乐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乐何极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爱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知者乐山,仁者乐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晋书·阮籍传》:“籍平生曾游东平,乐其风土。”此:
①代词。这;这个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此之谓大同。”②这样;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天何为而此醉。”③副词。乃;则。《后汉书·黄琼传》:“必待尧舜之君,此为志士终无时矣。”外:
①疏远。《周易·泰》:“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(zhǎng),小人道消也。”(内:亲近。长:增长。消:减少。)《韩非子·爱臣》:“此君人者所外也。”(君人者:国君。)②外边;外部。与“内”相对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”③外表。《法言·修身》:“其为外也肃括。”④其他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外人称夫子好辩,敢问何也?”⑤不正规的;非正式的。《论衡·案书》:“《国语》、《左氏》之外传也。”⑥排除;除去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外此,其余无足利矣。”⑦称父系之外的亲属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母之考为外王父。”吾:
①代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御)”。抵御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则厚吾,薄攻则薄吾。”③[吾子]对人的尊称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知:
①知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论衡·知实》:“不学自知,不问自晓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没有这样的事。)②知觉;感觉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手等有痛痒之知。”③见解;知识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有独知之虑者。”(虑:思虑。)④知识。《列子· 汤问》:“两小儿笑曰:‘孰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谁。为:通“谓”,说。)⑤了解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知我者鲍子也。”(鲍子:鲍叔牙。)⑥交好;相亲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绝宾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鲍照《咏双燕》:“悲歌辞旧爱,衔泪觅新知。”(衔泪:噙着泪。觅:找寻。)⑧主持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产其将知政矣。”yu zhong wo zi le ,ci wai wu bu zhi 。
“yu zhong wo zi le ,ci wai wu bu zhi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dui jiu xian yin zeng tong lao zhe 》;shi tang chao shi ren bai ju yi de zuo pin 。
yuan hang jiang jin lu ,chun meng yu jiao shi 。
jia shi kou bu wen ,shi ming xin bu sai 。
lao ji bu zu tan ,bing yi bu neng zhi 。
fu shi yang bi pu ,jiang yang xin qi er 。
ji bao jin tui shi ,han xuan jia jian yi 。
sheng ji fang zheng wei ,qiu ma tuo qing fei 。
bai shi jin chu qu ,shang yu jiu yu shi 。
xing lai yin yi pian ,yin ba jiu yi zhi 。
bu du kuo qing xing ,jian yong fu cui lei 。
yun ye sa liu fu ,yang he sheng si zhi 。
yu zhong wo zi le ,ci wai wu bu zhi 。
ji wen tong lao zhe ,she ci jiang an gui ?
mo xue peng xin sou ,xiong zhong can shi fei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