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如彼行邁,則靡所臻。
“如彼行邁,則靡所臻。”詩句出處:《雨無正》;是先秦詩人詩經的作品。
浩浩昊天,不駿其德。
降喪饑饉,斬伐四國。
旻天疾威,弗慮弗圖。
舍彼有罪,既伏其辜。
若此無罪,淪胥以鋪。
周宗既滅,靡所止戾。
正大夫離居,莫知我勚。
三事大夫,莫肯夙夜。
邦君諸侯,莫肯朝夕。
庶曰式臧,覆出為惡。
如何昊天,辟言不信。
如彼行邁,則靡所臻。
凡百君子,各敬爾身。
胡不相畏,不畏於天。
戎成不退,饑成不遂。
則我暬禦,憯憯日瘁。
凡百君子,莫肯用訊。
聽言則答,譖言則退。
哀哉不能言,匪舌是出,維躬是瘁。
哿矣能言,巧言如流,俾躬處休。
維曰於仕,孔棘且殆。
雲不可使,得罪於天子。
亦雲可使,怨及朋友。
謂爾遷於王都,曰予未有室傢。
鼠思泣血,無言不疾。
昔爾出居,誰從作爾室。
【註釋】:
如:
①順從;依照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無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宮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漢書·燕王傳》:“田生如長安,不見(劉)澤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趕得上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弗如也! 吾與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當於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麼樣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引進比較對象。《呂氏春秋·愛士》:“人之困窮,甚如饑渴。”⑦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如果”,表示假設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如可贖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當於“和”。表示並列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當於“而”。表示轉折。至於;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4.相當於“或者”。表示選擇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縱橫六七十裡。邦:諸侯封國。)⑧助詞。形容詞後綴,相當於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參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彼:
①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那”。與“此”相對。1.指示人或事物。《詩經·鄭風·狡童》:“彼狡童兮,不與我言兮。”(狡:狡猾。)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”2.指示場所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息壤在彼。”(息壤:地名。)②人稱代詞。1.第三人稱。相當於“他”、“他們”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眾我寡。”又《昭公二年》:“彼何罪?”2. 泛指別人;他人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彼又使譎(jué)詐之士。”(譎詐:玩弄手段。)行:
(一)①路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昔別君未婚,兒女忽成行。”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來。”③行輩;輩份。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漢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軍事編制。二十五人為行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兩腳交替前進。《列子·說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門,行不從徑也。”(徑:路。)泛指運行;前進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”②引申為離開;離去。《左傳· 僖公五年》:“宮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”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簡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將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濫於中國。”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。⑤做;實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學之,壯而欲行之。”(夫:語氣詞。)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。”⑥行為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聽其言而觀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頌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陸遜陳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歐陽修《瀧岡阡表》:“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。”(特進:官名。)⑨古詩詩體之一。屬樂府詩類。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。字體較楷書簡易,較草書規范,漢代以來即流行。陸遊《作字》:“書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詞。將要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行邁:
行走,遠行。《詩·王風·黍離》:“~~靡靡,中心搖搖。”邁:
①行;遠行。《詩經·王風·黍離》:“行邁靡靡,中心搖搖。”(行:道路。靡靡:緩慢的樣子。搖搖:心神不定的樣子。)特指巡行。《詩經·周頌·時邁》:“時邁其邦。”(邦:邦國。)②遠。屈原《九章·哀郢》:“美超遠而逾邁。”(美:指賢人。超遠:指疏遠。逾:通“愈”。更加。)③超過;超越。《三國志 · 魏書 · 高堂隆傳》:“則三王可邁,五帝可越。”④時光消逝。《詩經·唐風·蟋蟀》:“今我不樂,日月其邁。”又為年老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曹真傳附曹爽》:“臣雖朽邁,敢忘往言?”⑤通“勱”。勉勵。《左傳·莊公八年》:“皋陶邁種德。”(皋陶gāo yáo:舜的法官。種:樹立。)則:
①法則;準則。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毀則為賊。”②榜樣;模范。《詩經·豳風·伐柯》:“伐柯伐柯,其則不遠。”(伐:砍。柯:斧柄。)③效法。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巍巍乎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”④乃;就是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。”⑤劃分等級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咸則三壤,成賦中邦。”⑥連詞。1. 表承接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(罔wǎng:迷惘。)2.表轉折。相當於“卻”。《論語·子路》:“欲速則不達。”3. 表假設。相當於“若”、“如果”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大寇則至,使之持危城,則必畔。”(畔:通“叛”。背叛)。4. 表因果。相當於“就”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趙亡則勝為虜,何為不憂乎。”(勝:平原君名趙勝。)⑦助詞。用於句中。《詩經·齊風·雞鳴》:“匪雞則鳴,蒼蠅之聲。”靡:
(一)①奢侈;浪費。《墨子·節葬》:“此為輟民之事,靡民之財,不可勝計也。”(輟:停止。)②消滅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害靡國傢。”③損壞;磨損。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靡王躬身。”④分;散。《周易·中孚》:“吾與爾靡之。” (二)mǐ ①倒伏;倒下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。”②無;沒有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“有懷於衛,靡曰不思。”③細膩;細密。枚乘《七發》:“膚色靡曼。”(曼:滑潤而有光澤。)④華麗;美麗。《莊子·天下》:“不侈於後世,不靡於萬物。” (三)mó 通“摩”。磨擦;接觸。《莊子·馬蹄》:“喜則交頸相靡,怒則分背相踶(dì)。”(踶:踢。)所:
①處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詩經·豳風·九罭》:“鴻飛遵渚(zhǔ),公歸無所。”(遵:沿著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設所,連郡者設衛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數詞,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未到匈奴陳二裡所,止。”(陳:同“陣”。)④量詞。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。《宋書 ·沈慶之傳》:“居清明門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麗。”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刺足陽明脈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詞。用在動詞前,組成名詞性短語。1.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。”2. 動詞後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視吾傢所寡有者。”3.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”⑥助詞。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,多與“為”配合使用。《漢書·黃霸傳》:“食於道旁,乃為烏所盜肉。”(烏:烏鴉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東西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憑借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臻:
至;到達。《詩經·大雅·雲漢》:“天降喪亂,饑饉薦臻。”(薦:一再。)《後漢書·馮衍傳》:“元元無聊,饑寒並臻。”[臻臻]茂盛的樣子。王逸《荔枝賦》:“修幹紛錯,綠葉臻臻。”(修:高,長。)如彼行迈,则靡所臻。
“如彼行迈,则靡所臻。”诗句出处:《雨无正》;是先秦诗人诗经的作品。
降丧饥馑,斩伐四国。
旻天疾威,弗虑弗图。
舍彼有罪,既伏其辜。
若此无罪,沦胥以铺。
周宗既灭,靡所止戾。
正大夫离居,莫知我勚。
三事大夫,莫肯夙夜。
邦君诸侯,莫肯朝夕。
庶曰式臧,覆出为恶。
如何昊天,辟言不信。
如彼行迈,则靡所臻。
凡百君子,各敬尔身。
胡不相畏,不畏于天。
戎成不退,饥成不遂。
则我暬御,憯憯日瘁。
凡百君子,莫肯用讯。
听言则答,谮言则退。
哀哉不能言,匪舌是出,维躬是瘁。
哿矣能言,巧言如流,俾躬处休。
维曰于仕,孔棘且殆。
云不可使,得罪于天子。
亦云可使,怨及朋友。
谓尔迁于王都,曰予未有室家。
鼠思泣血,无言不疾。
昔尔出居,谁从作尔室。
【注释】:
如:
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彼:
①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那”。与“此”相对。1.指示人或事物。《诗经·郑风·狡童》:“彼狡童兮,不与我言兮。”(狡:狡猾。)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”2.指示场所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息壤在彼。”(息壤:地名。)②人称代词。1.第三人称。相当于“他”、“他们”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众我寡。”又《昭公二年》:“彼何罪?”2. 泛指别人;他人。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彼又使谲(jué)诈之士。”(谲诈:玩弄手段。)行:
(一)①路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”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来。”③行辈;辈份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军事编制。二十五人为行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两脚交替前进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门,行不从径也。”(径:路。)泛指运行;前进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②引申为离开;离去。《左传· 僖公五年》:“宫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又指与出门在外有关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简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将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导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。”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。⑤做;实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学之,壮而欲行之。”(夫:语气词。)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⑥行为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陆逊陈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。”(特进:官名。)⑨古诗诗体之一。属乐府诗类。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。字体较楷书简易,较草书规范,汉代以来即流行。陆游《作字》:“书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词。将要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行迈:
行走,远行。《诗·王风·黍离》:“~~靡靡,中心摇摇。”迈:
①行;远行。《诗经·王风·黍离》:“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”(行:道路。靡靡:缓慢的样子。摇摇:心神不定的样子。)特指巡行。《诗经·周颂·时迈》:“时迈其邦。”(邦:邦国。)②远。屈原《九章·哀郢》:“美超远而逾迈。”(美:指贤人。超远:指疏远。逾:通“愈”。更加。)③超过;超越。《三国志 · 魏书 · 高堂隆传》:“则三王可迈,五帝可越。”④时光消逝。《诗经·唐风·蟋蟀》:“今我不乐,日月其迈。”又为年老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曹真传附曹爽》:“臣虽朽迈,敢忘往言?”⑤通“劢”。勉励。《左传·庄公八年》:“皋陶迈种德。”(皋陶gāo yáo:舜的法官。种:树立。)则:
①法则;准则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毁则为贼。”②榜样;模范。《诗经·豳风·伐柯》:“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。”(伐:砍。柯:斧柄。)③效法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巍巍乎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”④乃;就是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⑤划分等级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咸则三壤,成赋中邦。”⑥连词。1. 表承接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(罔wǎng:迷惘。)2.表转折。相当于“却”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欲速则不达。”3. 表假设。相当于“若”、“如果”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大寇则至,使之持危城,则必畔。”(畔:通“叛”。背叛)。4. 表因果。相当于“就”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赵亡则胜为虏,何为不忧乎。”(胜:平原君名赵胜。)⑦助词。用于句中。《诗经·齐风·鸡鸣》:“匪鸡则鸣,苍蝇之声。”靡:
(一)①奢侈;浪费。《墨子·节葬》:“此为辍民之事,靡民之财,不可胜计也。”(辍:停止。)②消灭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害靡国家。”③损坏;磨损。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靡王躬身。”④分;散。《周易·中孚》:“吾与尔靡之。” (二)mǐ ①倒伏;倒下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。”②无;没有。《诗经·邶风·泉水》:“有怀于卫,靡曰不思。”③细腻;细密。枚乘《七发》:“肤色靡曼。”(曼:滑润而有光泽。)④华丽;美丽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不侈于后世,不靡于万物。” (三)mó 通“摩”。磨擦;接触。《庄子·马蹄》:“喜则交颈相靡,怒则分背相踶(dì)。”(踶:踢。)所:
①处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诗经·豳风·九罭》:“鸿飞遵渚(zhǔ),公归无所。”(遵:沿着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设所,连郡者设卫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数词,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未到匈奴陈二里所,止。”(陈:同“阵”。)④量词。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。《宋书 ·沈庆之传》:“居清明门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丽。”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刺足阳明脉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词。用在动词前,组成名词性短语。1.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。”2. 动词后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视吾家所寡有者。”3.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”⑥助词。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,多与“为”配合使用。《汉书·黄霸传》:“食于道旁,乃为乌所盗肉。”(乌:乌鸦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东西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凭借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臻:
至;到达。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:“天降丧乱,饥馑荐臻。”(荐:一再。)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:“元元无聊,饥寒并臻。”[臻臻]茂盛的样子。王逸《荔枝赋》:“修干纷错,绿叶臻臻。”(修:高,长。)ru bi hang mai ,ze mi suo zhen 。
“ru bi hang mai ,ze mi suo zhen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yu mo zheng 》;shi xian qin shi ren shi jing de zuo pin 。
jiang sang ji jin ,zhan fa si guo 。
min tian ji wei ,fu lv fu tu 。
she bi you zui ,ji fu ji gu 。
re ci mo zui ,lun xu yi pu 。
zhou zong ji mie ,mi suo zhi li 。
zheng da fu li ju ,mo zhi wo yi 。
san shi da fu ,mo ken su ye 。
bang jun zhu hou ,mo ken chao xi 。
shu yue shi zang ,fu chu wei e 。
ru he hao tian ,bi yan bu xin 。
ru bi hang mai ,ze mi suo zhen 。
fan bai jun zi ,ge jing er shen 。
hu bu xiang wei ,bu wei yu tian 。
rong cheng bu tui ,ji cheng bu sui 。
ze wo xie yu ,can can ri cui 。
fan bai jun zi ,mo ken yong xun 。
ting yan ze da ,zen yan ze tui 。
ai zai bu neng yan ,fei she shi chu ,wei gong shi cui 。
ge yi neng yan ,qiao yan ru liu ,bi gong chu xiu 。
wei yue yu shi ,kong ji ju dai 。
yun bu ke shi ,de zui yu tian zi 。
yi yun ke shi ,yuan ji peng you 。
wei er qian yu wang dou ,yue yu wei you shi jia 。
shu sai qi xie ,mo yan bu ji 。
xi er chu ju ,shei cong zuo er shi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