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攜手上河梁,遊子暮何之。
“攜手上河梁,遊子暮何之。”詩句出處:《別詩》;是漢朝詩人漢無名氏的作品。
良時不再至,離別在須臾。
屏營衢路側,執手野踟躕。
仰視浮雲馳,奄忽互相逾。
風波一失所,各在天一隅。
長當從此別,且復立斯須。
欲因晨風發,送子以賤軀。
嘉會難再遇,三載為千秋。
臨河濯長纓,念子悵悠悠。
遠望悲風至,對酒不能酬。
行人懷往路,何以慰我愁。
獨有盈觴酒,與子結綢繆。
攜手上河梁,遊子暮何之。
徘徊蹊路側,悢悢不能辭。
行人難久留,各言長相思。
安知非日月,弦望自有時。
努力崇明德,皓首以為期。
【註釋】:
攜:
①提。《詩經·大雅·板》:“如璋如圭,如取如攜。”(璋、圭:古玉制禮器,喻相投合。取、攜:取物提物,喻相隨從。)②攜帶;帶領。劉禹錫《送王司馬之陜州》詩:“空攜詩卷赴甘棠。”③牽著;拉著。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十五回:“瑜攜幹手,同步出帳來。”④分離;離間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不如私許復曹、衛以攜之。”[攜手]1. 手拉手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惠而好我,攜手同行。”(好:喜愛。)2. 喻齊心協力。《孫子· 九地》:“故善用兵者,攜手若使一人。”[攜貳]叛離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其刑矯誣,百姓攜貳。”(矯誣:以詐用法,濫誅無罪。)上:
(一)①位置在高處的。與“下”相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於堂上,有牽牛而過堂下者。”②等級高或質量好的。《天工開物·飴餳》:“色以白者為上。”③次序或時間在前的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故雖上世之聖王,豈能使五谷常收,而旱水不至哉?”古樂府《日出東南隅行》:“東方千餘騎,夫婿居上頭。”④在上位的君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長上。”⑤由低處往高處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摶(tuán)扶搖而上者九萬裡。”⑥去;往。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:“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。”⑦向前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三鼓之而卒不上。”(卒:終。)⑧進呈;進獻;送上。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。”⑨出場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一本楔子:“正旦扮鶯鶯上。”⑩加;添加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草上之風必偃。”(11)塗染。《天工開物·造竹紙》:“先以白礬水染過,後上紅花汁雲。”(12)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呂氏春秋·長見》:“尊賢上功。” (二)shǎng 上聲,漢語四聲之一。鐘嶸《詩品序》:“至平上去人,則餘病未能。”河:
①黃河的專稱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浮於濟(jǐ)漯(tà),達於河。”(濟、漯:都是水名。)《世說新語· 言語》:“風景不殊,正自有山河之異。”②河流的通稱。陸遊《十一月一日風雨大作》:“夜闌臥聽風吹雨,鐵馬冰河入夢來。”(鐵馬:披甲的戰馬。)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信著金石,義蓋山河。”③指銀河;天河。杜甫《一百五日夜對月》:“牛女漫愁思,秋期猶渡河。”《古詩十九首·迢迢牽牛星》:“迢迢牽牛星,皎皎河漢女。”河梁:
①指橋。陸雲《答兄平原》:“南津有絕濟,北渚無~~。”②借指送別的地方。皎然《賦得石梁泉送崔逵》:“~~非此路,別恨亦無涯。”梁:
①[名]橋。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:“造舟為~。”②[名]魚梁。形似橋的捕魚小堤。柳宗元《鈷潭西小丘記》:“為魚~。”③[名]屋梁。杜甫《江村》:“自來自去~上燕,相親相近水中鷗。”④[名]古代國名。在陜西韓城南面。《左傳·僖公十九年》:“秦遂取~。”遊:
①在水上漂浮。《詩經·邶風·谷風》:“泳之遊之。”(泳:在水中潛行。)泛指遊泳。《韓非子·難勢》:“越人善遊矣。”(越:國名。)②虛浮;不切實際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(lù陸)。”③遊玩;遊覽。晁錯《言守邊備塞疏》:“幼則同遊。”引申指旅行;出外求學或求官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二十而南遊江淮。”④交際;交往。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與英俊並遊。”⑤流動。《漢書·溝洫志》:“水尚有所遊蕩。”⑥縱;放縱。《後漢書·仇覽傳》:“剽輕遊恣。”⑦liú(流)。通“旒”。旌旗上懸垂的飾物。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鞶厲遊纓。”[遊說]為瞭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四處奔走。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子毋讀書遊說,安得此辱乎?”遊子:
①離傢外行的人。孟郊《遊子吟》:“慈母手中線,~~身上衣。”②遊手好閑的人。見“力子”。子:
①孩子,兼指男女。《詩經·豳風· 七月》:“同我婦子,饁彼南畝。”(饁yè:送飯。南畝:指田地。)②兒子或女兒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”此指兒子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衛人嫁其子。”此指女兒。③人的通稱,或指男;或指女。《詩經·邶風·匏有苦葉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印否?”(涉:過河。印āng:我。)《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。”(之:此。歸:出嫁。)④尊稱,多指男子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匪我愆期,子無良媒。”(匪:非。愆qiān:錯,誤。)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宛》:“螟嶺有子,蜾蠃負之。”(螟蛉mínglíng:一種吃禾心的害蟲。蜾蠃guǒluǒ:細腰蜂。)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樹在道邊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”李紳《憫農》之一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祿爵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。”⑧地支的第一位,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、紀年。《春秋 · 桓公十八年》:“夏四月丙子,公薨於齊。”韓愈《息國夫人墓志銘》:“元和七年甲子,日南至,以疾卒。”(元和:唐憲宗年號。日南至:指夏至。)又指十二時辰之一,即子時,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。⑨利息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子貸金錢千貫。”暮:
①日落之時。《國語·晉語五》:“范文子暮退於朝。”(朝:朝廷。)②將盡;終末。丘遲《與陳伯之書》:“暮春三月,江南草長。”③晚;遲。《後漢書·廉范傳》:“廉叔度,來何暮?”(叔度:廉范之字。)④喻指衰老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龜雖壽》:“烈士暮年,壯心不已。”何:
(一)①疑問代詞。1. 什麼。《詩經·召南·何彼穠矣》:“何彼穠(nóng)矣?”(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?)2. 為什麼。《漢書·伍被傳》:“公獨以為無福,何?”3. 何處。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雲橫秦嶺傢何在?”②副詞。1.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怎麼”、“哪裡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大王來何操?”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屍還葬身,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嘆。相當於“多麼”。曹操《觀滄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擔。《詩經·曹風·候人》:“何戈與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負。《詩經·小雅· 無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為承受。《詩經·商頌·長發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義後來寫作“荷”。之:
①到……去。《呂氏春秋·察傳》:“子夏之晉,過衛。”(晉、衛:皆諸侯國名。)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沛公引兵之薛。”(沛公:劉邦。薛:地名。)②直到。《詩經·鄘風·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(mǐ)它。”(矢:發誓。靡它:沒有他心。)③代詞。1. 指代人和事物。相當於“他(她)”、“它”、“他(它)們”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(薑氏)愛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(共叔段:人名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學而時習之。”(時:按時。習:演習。)2.指示代詞。“這”、“這個”。《詩經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於歸。”④助詞。1.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“的”,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。《詩經· 召南·羔羊》:“羔羊之皮。”2. 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,取消句子的獨立性,使變成偏正結構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不虞君之涉吾地也。”(虞:料想。涉:進入。)3.用於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,相當於“是”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宋何罪之有?”4.用於句中或句末起調整音節的作用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公將鼓之。”(鼓:擊鼓。)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油然作雲,沛然下雨,則苗浡(bó)然興之矣。”(浡然:興起的樣子。)携手上河梁,游子暮何之。
“携手上河梁,游子暮何之。”诗句出处:《别诗》;是汉朝诗人汉无名氏的作品。
屏营衢路侧,执手野踟蹰。
仰视浮云驰,奄忽互相逾。
风波一失所,各在天一隅。
长当从此别,且复立斯须。
欲因晨风发,送子以贱躯。
嘉会难再遇,三载为千秋。
临河濯长缨,念子怅悠悠。
远望悲风至,对酒不能酬。
行人怀往路,何以慰我愁。
独有盈觞酒,与子结绸缪。
携手上河梁,游子暮何之。
徘徊蹊路侧,悢悢不能辞。
行人难久留,各言长相思。
安知非日月,弦望自有时。
努力崇明德,皓首以为期。
【注释】:
携:
①提。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如璋如圭,如取如携。”(璋、圭:古玉制礼器,喻相投合。取、携:取物提物,喻相随从。)②携带;带领。刘禹锡《送王司马之陕州》诗:“空携诗卷赴甘棠。”③牵着;拉着。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五回:“瑜携干手,同步出帐来。”④分离;离间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不如私许复曹、卫以携之。”[携手]1. 手拉手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惠而好我,携手同行。”(好:喜爱。)2. 喻齐心协力。《孙子· 九地》:“故善用兵者,携手若使一人。”[携贰]叛离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其刑矫诬,百姓携贰。”(矫诬:以诈用法,滥诛无罪。)上:
(一)①位置在高处的。与“下”相对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。”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。《天工开物·饴饧》:“色以白者为上。”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故虽上世之圣王,岂能使五谷常收,而旱水不至哉?”古乐府《日出东南隅行》:“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上头。”④在上位的君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长上。”⑤由低处往高处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抟(tuán)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”⑥去;往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。”⑦向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三鼓之而卒不上。”(卒:终。)⑧进呈;进献;送上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。”⑨出场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楔子:“正旦扮莺莺上。”⑩加;添加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草上之风必偃。”(11)涂染。《天工开物·造竹纸》:“先以白矾水染过,后上红花汁云。”(12)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吕氏春秋·长见》:“尊贤上功。” (二)shǎng 上声,汉语四声之一。钟嵘《诗品序》:“至平上去人,则余病未能。”河:
①黄河的专称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浮于济(jǐ)漯(tà),达于河。”(济、漯:都是水名。)《世说新语· 言语》:“风景不殊,正自有山河之异。”②河流的通称。陆游《十一月一日风雨大作》:“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”(铁马:披甲的战马。)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信著金石,义盖山河。”③指银河;天河。杜甫《一百五日夜对月》:“牛女漫愁思,秋期犹渡河。”《古诗十九首·迢迢牵牛星》: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”河梁:
①指桥。陆云《答兄平原》:“南津有绝济,北渚无~~。”②借指送别的地方。皎然《赋得石梁泉送崔逵》:“~~非此路,别恨亦无涯。”梁:
①[名]桥。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:“造舟为~。”②[名]鱼梁。形似桥的捕鱼小堤。柳宗元《钴潭西小丘记》:“为鱼~。”③[名]屋梁。杜甫《江村》:“自来自去~上燕,相亲相近水中鸥。”④[名]古代国名。在陕西韩城南面。《左传·僖公十九年》:“秦遂取~。”游:
①在水上漂浮。《诗经·邶风·谷风》:“泳之游之。”(泳:在水中潜行。)泛指游泳。《韩非子·难势》:“越人善游矣。”(越:国名。)②虚浮;不切实际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(lù陆)。”③游玩;游览。晁错《言守边备塞疏》:“幼则同游。”引申指旅行;出外求学或求官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二十而南游江淮。”④交际;交往。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与英俊并游。”⑤流动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:“水尚有所游荡。”⑥纵;放纵。《后汉书·仇览传》:“剽轻游恣。”⑦liú(流)。通“旒”。旌旗上悬垂的饰物。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鞶厉游缨。”[游说]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奔走。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子毋读书游说,安得此辱乎?”游子:
①离家外行的人。孟郊《游子吟》:“慈母手中线,~~身上衣。”②游手好闲的人。见“力子”。子:
①孩子,兼指男女。《诗经·豳风· 七月》:“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。”(馌yè:送饭。南亩:指田地。)②儿子或女儿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?”此指儿子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卫人嫁其子。”此指女儿。③人的通称,或指男;或指女。《诗经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印否?”(涉:过河。印āng:我。)《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(之:此。归:出嫁。)④尊称,多指男子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匪我愆期,子无良媒。”(匪:非。愆qiān:错,误。)⑤动物的卵或幼小的动物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宛》:“螟岭有子,蜾蠃负之。”(螟蛉mínglíng:一种吃禾心的害虫。蜾蠃guǒluǒ:细腰蜂。)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⑥植物的果实或种子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树在道边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”李绅《悯农》之一: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”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禄爵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。”⑧地支的第一位,常与天干相配以纪日、纪年。《春秋 · 桓公十八年》:“夏四月丙子,公薨于齐。”韩愈《息国夫人墓志铭》:“元和七年甲子,日南至,以疾卒。”(元和:唐宪宗年号。日南至:指夏至。)又指十二时辰之一,即子时,自夜十一时至次日晨一时。⑨利息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子贷金钱千贯。”暮:
①日落之时。《国语·晋语五》:“范文子暮退于朝。”(朝:朝廷。)②将尽;终末。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暮春三月,江南草长。”③晚;迟。《后汉书·廉范传》:“廉叔度,来何暮?”(叔度:廉范之字。)④喻指衰老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龟虽寿》: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何:
(一)①疑问代词。1. 什么。《诗经·召南·何彼秾矣》:“何彼秾(nóng)矣?”(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?)2. 为什么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公独以为无福,何?”3. 何处。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:“云横秦岭家何在?”②副词。1.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大王来何操?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身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多么”。曹操《观沧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担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何戈与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负。《诗经·小雅· 无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为承受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义后来写作“荷”。之:
①到……去。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:“子夏之晋,过卫。”(晋、卫:皆诸侯国名。)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沛公引兵之薛。”(沛公:刘邦。薛:地名。)②直到。《诗经·鄘风·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(mǐ)它。”(矢:发誓。靡它:没有他心。)③代词。1. 指代人和事物。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它”、“他(它)们”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(姜氏)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(共叔段:人名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学而时习之。”(时:按时。习:演习。)2.指示代词。“这”、“这个”。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于归。”④助词。1.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“的”,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。《诗经· 召南·羔羊》:“羔羊之皮。”2. 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不虞君之涉吾地也。”(虞:料想。涉:进入。)3.用于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,相当于“是”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宋何罪之有?”4.用于句中或句末起调整音节的作用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公将鼓之。”(鼓:击鼓。)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油然作云,沛然下雨,则苗浡(bó)然兴之矣。”(浡然:兴起的样子。)xie shou shang he liang ,you zi mu he zhi 。
“xie shou shang he liang ,you zi mu he zhi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bie shi 》;shi han chao shi ren han mo ming shi de zuo pin 。
bing ying qu lu ce ,zhi shou ye chi chu 。
yang shi fu yun chi ,yan hu hu xiang yu 。
feng bo yi shi suo ,ge zai tian yi yu 。
chang dang cong ci bie ,ju fu li si xu 。
yu yin chen feng fa ,song zi yi jian qu 。
jia hui nan zai yu ,san zai wei qian qiu 。
lin he zhuo chang ying ,nian zi chang you you 。
yuan wang bei feng zhi ,dui jiu bu neng chou 。
hang ren huai wang lu ,he yi wei wo chou 。
du you ying shang jiu ,yu zi jie chou miao 。
xie shou shang he liang ,you zi mu he zhi 。
pai huai qi lu ce ,lang lang bu neng ci 。
hang ren nan jiu liu ,ge yan chang xiang sai 。
an zhi fei ri yue ,xian wang zi you shi 。
nu li chong ming de ,hao shou yi wei ji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