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所略有萬計,不得令屯聚。
“所略有萬計,不得令屯聚。”詩句出處:《悲憤詩》;是魏晉詩人蔡琰的作品。
漢季失權柄,董卓亂天常。
志欲圖篡弒,先害諸賢良。
逼迫遷舊邦,擁主以自強。
海內興義師,欲共討不祥。
卓眾來東下,金甲耀日光。
平土人脆弱,來兵皆胡羌。
獵野圍城邑,所向悉破亡。
斬截無孑遺,屍骸相撐拒。
馬邊懸男頭,馬後載婦女。
長驅西入關,迥路險且阻。
還顧邈冥冥,肝脾為爛腐。
所略有萬計,不得令屯聚。
或有骨肉俱,欲言不敢語。
失意幾微間,輒言弊降虜。
要當以亭刃,我曹不活汝。
豈敢惜性命,不堪其詈罵。
或便加棰杖,毒痛參並下。
旦則號泣行,夜則悲吟坐。
欲死不能得,欲生無一可。
彼蒼者何辜,乃遭此厄禍。
邊荒與華異,人俗少義理。
處所多霜雪,胡風春夏起。
翩翩吹我衣,肅肅入我耳。
感時念父母,哀嘆無窮已。
有客從外來,聞之常歡喜。
迎問其消息,輒復非鄉裡。
邂逅徼時願,骨肉來迎己。
己得自解免,當復棄兒子。
天屬綴人心,念別無會期。
存亡永乖隔,不忍與之辭。
兒前抱我頸,問母欲何之。
人言母當去,豈復有還時。
阿母常仁惻,今何更不慈。
我尚未成人,奈何不顧思。
見此崩五內,恍惚生狂癡。
號泣手撫摩,當發復回疑。
兼有同時輩,相送告離別。
慕我獨得歸,哀叫聲摧裂。
馬為立踟躕,車為不轉轍。
觀者皆噓唏,行路亦嗚咽。
去去割情戀,遄征日遐邁。
悠悠三千裡,何時復交會。
念我出腹子,胸臆為摧敗。
既至傢人盡,又復無中外。
城廓為山林,庭宇生荊艾。
白骨不知誰,縱橫莫覆蓋。
出門無人聲,豺狼號且吠。
煢煢對孤景,怛吒糜肝肺。
登高遠眺望,魂神忽飛逝。
奄若壽命盡,旁人相寬大。
為復強視息,雖生何聊賴。
托命於新人,竭心自勖勵。
流離成鄙賤,常恐復捐廢。
人生幾何時,懷憂終年歲。
【註釋】:
所:
①處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詩經·豳風·九罭》:“鴻飛遵渚(zhǔ),公歸無所。”(遵:沿著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時駐軍的一種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設所,連郡者設衛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數詞,附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未到匈奴陳二裡所,止。”(陳:同“陣”。)④量詞。計算房舍及其他處所。《宋書 ·沈慶之傳》:“居清明門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麗。”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刺足陽明脈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詞。用在動詞前,組成名詞性短語。1. 動詞後不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荀子·榮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所不為也。”2. 動詞後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視吾傢所寡有者。”3. 動詞後仍出現表事物的詞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。”⑥助詞。放在動詞前表示被動,多與“為”配合使用。《漢書·黃霸傳》:“食於道旁,乃為烏所盜肉。”(烏:烏鴉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吾所以為此者,以先國傢之急而後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東西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憑借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略:
①疆界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封略之內,何非君土?”②巡視;巡行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。”③謀略;智謀。④侵奪;掠奪。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其夏,匈奴數萬騎入,殺代郡太守恭友,略千馀人。”又收羅;網羅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使從官略女子。”⑤簡省;簡略。與“詳”相對。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加以一字太詳,減其一字太略。”⑥大概;概要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然而軻也嘗聞其略也。”⑦副詞。1.完全。《太平廣記·金部下·宜春郡民》:“至夜深,章生潛身入室內,略不聞聲息。”2. 稍微。《水經註·江水》:“兩岸連山,略無闕處。”有:
(一)①與“無”相對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領有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陳文子有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諸葛亮《草廬對》:“孫權據有江東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雜詩》:“西北有浮雲,亭亭如車蓋。”3. 表示發生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、洛。”②豐收。儲光羲《觀競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遠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薩蠻》:“暝色入高樓,有人樓上愁。”④助詞。1.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顯,帝命不時。”2. 用於形容詞前面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明星有爛。”(爛:燦爛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三十有七年,親巡天下。”萬:
[萬俟(qí)]復姓。計:
①算賬;計算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今吾日計之而不足,歲計之而有餘。”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願陛下親之信之,則漢室之隆,可計日而待也。”②賬簿。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受計於甘泉。”(甘泉:地名。)③盤算;謀劃。《鹽鐵論·論誹》:“好須臾之說,不計其後。”④計議;商量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”⑤計劃;策略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誰為大王為此計者?”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惠王用張儀之計,拔三川之地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得:
①獲取;得到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賢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意氣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莊稼;收獲;思想上獲得;心得。漢·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亡(wú)農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古人之觀於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蟲魚、鳥獸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夠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軍霸上,未得與項羽相見。”⑥表示某種動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傳·羅公遠》:“試令羅公取,取不得則羅公輸,取得則僧輸。”⑦需要;應該;必須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君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適;正確。明· 馬中錫《中山狼傳》:“於彼計則得。”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歷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瞭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學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為宮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識窮乏者得我歟?”令:
(一)①發令;下命令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即三令五申之。”(申:告誡。)②命令;法令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王使屈平為令。”③美好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年始十八九,便言多令才。”(便言:有口才。)④古代官名。指中央或地方的主管官員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宮門令欲縛之。”特指縣令。《漢書·蒯通傳》:“通說(shuì)范陽令徐公曰:‘……足下為令十餘年矣。’”⑤時節;季節。⑥詞牌、曲牌名。一般較為短小,稱為小令、令曲。⑦連詞。假使;如果。《史記·張耳陳馀列傳》:“令事成,歸王;事敗,獨身坐耳。”(身坐:自身定罪。) (二)líng [令狐]1.古地名。在今山西臨猗縣西。2.復姓。 (三)lǐng 量詞。紙張計量單位。原張紙五百張為一令。屯:
(一)①聚集;蓄積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屯餘車其千乘兮。”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屯騎羅而星佈。”(羅:羅列。)②駐守;駐紮。《宋史·張俊傳》:“遂以俊為兩浙西路、江南東路宣撫使,屯建康。”(建康:今南京。)③土山;土坡。《莊子·至樂》:“生於陵屯。” (二)zhūn ①艱難。《周易·屯》:“屯如邅(zhān)如。”(邅:難行不前。如:形容詞詞尾,表示……的樣子。)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上》:“五子作亂,塚嗣遘屯。”(塚嗣:長子。遘:遭受。)②[屯邅(zhān)]遭遇困境。左思《詠史》:“英雄有屯邅,由來自古昔。”又作“迍邅”。屯聚:
屯集,聚集。《史記·吳王濞傳》:“兵~~而西,無佗奇道,難以就功。”聚:
①集合;會合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夫民,不難聚也。”②村落。王褒《僮約》:“往來市聚,慎護奸偷。”《史記· 五帝本紀》:“一年而所居成聚。”③積蓄;儲備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適百裡者,宿舂糧;適千裡者,三月聚糧。”(舂:把谷類的皮搗掉。)④征集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太醫以王命聚之,歲賦其二。”所略有万计,不得令屯聚。
“所略有万计,不得令屯聚。”诗句出处:《悲愤诗》;是魏晋诗人蔡琰的作品。
志欲图篡弑,先害诸贤良。
逼迫迁旧邦,拥主以自强。
海内兴义师,欲共讨不祥。
卓众来东下,金甲耀日光。
平土人脆弱,来兵皆胡羌。
猎野围城邑,所向悉破亡。
斩截无孑遗,尸骸相撑拒。
马边悬男头,马后载妇女。
长驱西入关,迥路险且阻。
还顾邈冥冥,肝脾为烂腐。
所略有万计,不得令屯聚。
或有骨肉俱,欲言不敢语。
失意几微间,辄言弊降虏。
要当以亭刃,我曹不活汝。
岂敢惜性命,不堪其詈骂。
或便加棰杖,毒痛参并下。
旦则号泣行,夜则悲吟坐。
欲死不能得,欲生无一可。
彼苍者何辜,乃遭此厄祸。
边荒与华异,人俗少义理。
处所多霜雪,胡风春夏起。
翩翩吹我衣,肃肃入我耳。
感时念父母,哀叹无穷已。
有客从外来,闻之常欢喜。
迎问其消息,辄复非乡里。
邂逅徼时愿,骨肉来迎己。
己得自解免,当复弃儿子。
天属缀人心,念别无会期。
存亡永乖隔,不忍与之辞。
儿前抱我颈,问母欲何之。
人言母当去,岂复有还时。
阿母常仁恻,今何更不慈。
我尚未成人,奈何不顾思。
见此崩五内,恍惚生狂痴。
号泣手抚摩,当发复回疑。
兼有同时辈,相送告离别。
慕我独得归,哀叫声摧裂。
马为立踟蹰,车为不转辙。
观者皆嘘唏,行路亦呜咽。
去去割情恋,遄征日遐迈。
悠悠三千里,何时复交会。
念我出腹子,胸臆为摧败。
既至家人尽,又复无中外。
城廓为山林,庭宇生荆艾。
白骨不知谁,纵横莫覆盖。
出门无人声,豺狼号且吠。
茕茕对孤景,怛咤糜肝肺。
登高远眺望,魂神忽飞逝。
奄若寿命尽,旁人相宽大。
为复强视息,虽生何聊赖。
托命于新人,竭心自勖励。
流离成鄙贱,常恐复捐废。
人生几何时,怀忧终年岁。
【注释】:
所:
①处所;位置;地方。《墨子·号令》:“夜以火指鼓所。”《诗经·豳风·九罭》:“鸿飞遵渚(zhǔ),公归无所。”(遵:沿着。渚:水中的沙洲。)②元、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。《明史·兵志二》:“度(duó)要害地,系一郡者设所,连郡者设卫。”(度:估量。)③不定数词,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。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未到匈奴陈二里所,止。”(陈:同“阵”。)④量词。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。《宋书 ·沈庆之传》:“居清明门外,有宅四所,室宇甚丽。”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刺足阳明脉,左右各三所。”⑤助词。用在动词前,组成名词性短语。1.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荀子·荣辱》:“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。”2. 动词后用“者”或“的”表示事物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视吾家所寡有者。”3.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”⑥助词。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,多与“为”配合使用。《汉书·黄霸传》:“食于道旁,乃为乌所盗肉。”(乌:乌鸦。)[所以]1.表示原因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为此者,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2. 表示使用的东西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吾知所以距子矣,吾不言。”(距:同“拒”。)3. 表示方法或凭借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彼兵者,所以禁暴除害也。”略:
①疆界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封略之内,何非君土?”②巡视;巡行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。”③谋略;智谋。④侵夺;掠夺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其夏,匈奴数万骑入,杀代郡太守恭友,略千馀人。”又收罗;网罗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使从官略女子。”⑤简省;简略。与“详”相对。刘知几《史通·叙事》:“加以一字太详,减其一字太略。”⑥大概;概要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。”⑦副词。1.完全。《太平广记·金部下·宜春郡民》:“至夜深,章生潜身入室内,略不闻声息。”2. 稍微。《水经注·江水》:“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”有:
(一)①与“无”相对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领有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陈文子有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诸葛亮《草庐对》:“孙权据有江东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杂诗》:“西北有浮云,亭亭如车盖。”3. 表示发生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、洛。”②丰收。储光羲《观竞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远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萨蛮》:“暝色入高楼,有人楼上愁。”④助词。1.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显,帝命不时。”2. 用于形容词前面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明星有烂。”(烂:灿烂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有七年,亲巡天下。”万:
[万俟(qí)]复姓。计:
①算账;计算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今吾日计之而不足,岁计之而有余。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”②账簿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受计于甘泉。”(甘泉:地名。)③盘算;谋划。《盐铁论·论诽》:“好须臾之说,不计其后。”④计议;商量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⑤计划;策略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谁为大王为此计者?”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惠王用张仪之计,拔三川之地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得:
①获取;得到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贤明之士思得明君。”②捉得;找到。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逐而得之。”③得意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意气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④得到的庄稼;收获;思想上获得;心得。汉·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亡(wú)农夫之苦,有仟伯之得。”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虫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”⑤能;能够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”⑥表示某种动作能做或可以做。前蜀·杜光庭《神仙感遇传·罗公远》:“试令罗公取,取不得则罗公输,取得则僧输。”⑦需要;应该;必须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君为我呼入,吾得兄事之。”⑧合适;正确。明· 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于彼计则得。”《汉书·叙传上》:“历古今之得失。”⑨完成;完了。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十三学得琵琶成。”⑩通“德”。感激恩德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欤?”令:
(一)①发令;下命令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”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即三令五申之。”(申:告诫。)②命令;法令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王使屈平为令。”③美好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年始十八九,便言多令才。”(便言:有口才。)④古代官名。指中央或地方的主管官员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宫门令欲缚之。”特指县令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通说(shuì)范阳令徐公曰:‘……足下为令十余年矣。’”⑤时节;季节。⑥词牌、曲牌名。一般较为短小,称为小令、令曲。⑦连词。假使;如果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令事成,归王;事败,独身坐耳。”(身坐:自身定罪。) (二)líng [令狐]1.古地名。在今山西临猗县西。2.复姓。 (三)lǐng 量词。纸张计量单位。原张纸五百张为一令。屯:
(一)①聚集;蓄积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屯余车其千乘兮。”张衡《思玄赋》:“屯骑罗而星布。”(罗:罗列。)②驻守;驻扎。《宋史·张俊传》:“遂以俊为两浙西路、江南东路宣抚使,屯建康。”(建康:今南京。)③土山;土坡。《庄子·至乐》:“生于陵屯。” (二)zhūn ①艰难。《周易·屯》:“屯如邅(zhān)如。”(邅:难行不前。如:形容词词尾,表示……的样子。)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》:“五子作乱,冢嗣遘屯。”(冢嗣:长子。遘:遭受。)②[屯邅(zhān)]遭遇困境。左思《咏史》:“英雄有屯邅,由来自古昔。”又作“迍邅”。屯聚:
屯集,聚集。《史记·吴王濞传》:“兵~~而西,无佗奇道,难以就功。”聚:
①集合;会合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夫民,不难聚也。”②村落。王褒《僮约》:“往来市聚,慎护奸偷。”《史记· 五帝本纪》:“一年而所居成聚。”③积蓄;储备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适百里者,宿舂粮;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”(舂:把谷类的皮捣掉。)④征集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太医以王命聚之,岁赋其二。”suo lve you mo ji ,bu de ling tun ju 。
“suo lve you mo ji ,bu de ling tun ju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bei fen shi 》;shi wei jin shi ren cai yan de zuo pin 。
zhi yu tu cuan shi ,xian hai zhu xian liang 。
bi pai qian jiu bang ,yong zhu yi zi jiang 。
hai nei xing yi shi ,yu gong tao bu xiang 。
zhuo zhong lai dong xia ,jin jia yao ri guang 。
ping tu ren cui ruo ,lai bing jie hu qiang 。
lie ye wei cheng yi ,suo xiang xi po wang 。
zhan jie mo jie wei ,shi hai xiang cheng ju 。
ma bian xuan nan tou ,ma hou zai fu nv 。
chang qu xi ru guan ,jiong lu xian ju zu 。
hai gu miao ming ming ,gan pi wei lan fu 。
suo lve you mo ji ,bu de ling tun ju 。
huo you gu rou ju ,yu yan bu gan yu 。
shi yi ji wei jian ,zhe yan bi jiang lu 。
yao dang yi ting ren ,wo cao bu huo ru 。
qi gan xi xing ming ,bu kan ji li ma 。
huo bian jia chui zhang ,du tong can bing xia 。
dan ze hao qi hang ,ye ze bei yin zuo 。
yu si bu neng de ,yu sheng mo yi ke 。
bi cang zhe he gu ,nai zao ci e huo 。
bian huang yu hua yi ,ren su shao yi li 。
chu suo duo shuang xue ,hu feng chun xia qi 。
pian pian chui wo yi ,su su ru wo er 。
gan shi nian fu mu ,ai tan mo qiong yi 。
you ke cong wai lai ,wen zhi chang huan xi 。
ying wen ji xiao xi ,zhe fu fei xiang li 。
xie hou jiao shi yuan ,gu rou lai ying ji 。
ji de zi jie mian ,dang fu qi er zi 。
tian shu chuo ren xin ,nian bie mo hui ji 。
cun wang yong guai ge ,bu ren yu zhi ci 。
er qian bao wo geng ,wen mu yu he zhi 。
ren yan mu dang qu ,qi fu you hai shi 。
a mu chang ren ce ,jin he geng bu ci 。
wo shang wei cheng ren ,nai he bu gu sai 。
jian ci beng wu nei ,huang hu sheng kuang chi 。
hao qi shou fu ma ,dang fa fu hui yi 。
jian you tong shi bei ,xiang song gao li bie 。
mu wo du de gui ,ai jiao sheng cui lie 。
ma wei li chi chu ,che wei bu zhuai zhe 。
guan zhe jie shi xi ,hang lu yi wu yan 。
qu qu ge qing lian ,chuan zheng ri xia mai 。
you you san qian li ,he shi fu jiao hui 。
nian wo chu fu zi ,xiong yi wei cui bai 。
ji zhi jia ren jin ,you fu mo zhong wai 。
cheng kuo wei shan lin ,ting yu sheng jing ai 。
bai gu bu zhi shei ,zong heng mo fu gai 。
chu men mo ren sheng ,chai lang hao ju fei 。
qiong qiong dui gu jing ,da zha mei gan fei 。
deng gao yuan tiao wang ,hun shen hu fei shi 。
yan re shou ming jin ,pang ren xiang kuan da 。
wei fu jiang shi xi ,sui sheng he liao lai 。
tuo ming yu xin ren ,jie xin zi xu li 。
liu li cheng bi jian ,chang kong fu juan fei 。
ren sheng ji he shi ,huai you zhong nian sui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