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一年一度常如此,願見文翁百度來。
“一年一度常如此,願見文翁百度來。”詩句出處:《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》;是唐朝詩人貫休的作品。
天資忠孝佐金輪,香火空王有宿因。此世喜登金骨塔,
前生應是育王身。封疆歲暮笙歌合,襦褲正初錦繡新。
釋子沾恩無以報,隻擎章句貢平津。
似聖悲增道不窮,憂民憂國契堯聰。兩髯有雪丹霄外,
萬裡無塵一望中。南照微明連莽蒼,峨嵋擁秀接崆峒。
林僧歲月知何幸,還似支公見謝公。
步步層層孰可陪,相輪邊日照三臺。喜歡烝庶皆相逐,
惆悵鑾輿尚未回。金鐸撼風天樂近,仙花含露瑞煙開。
一年一度常如此,願見文翁百度來。【註釋】:
一:
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年:
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傳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為有年也。”蘇軾《喜雨亭記》:“雨麥於岐山之陽,其占為有年。”②十二個月為一年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湯之時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紀;年歲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是時賈生年二十餘,最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號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改年為延康。”一:
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度:
(一)①計量長短的器具或標準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朝不信道,工不信度。”(朝:朝廷。工:工匠。)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日夜分,則同度量。”②規矩;法度;制度。《禮記· 曲禮上》:“進退有度。”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度不可改。”③界限;限度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生之有時,而用之亡(無)度,則物力必屈(jué)。”④氣量;胸懷;胸襟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常有大度,不事傢人生產作業。”⑤逾越;超越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關山度若飛。”⑥過;越過。顧雲《詠柳二首》之二:“莫教虛度一年春。”⑦指計量單位。古代特指日月星辰在天體中運行的度數,稱躔(chán)度。《漢書·天文志》:“天下太平,五星循度。”(循:沿著。)⑧僧道引導人出傢稱“度”。韓愈《論佛骨表》:“(陛下)即位之初,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。”⑨量詞。次;回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物換星移幾度秋。”李頻《春日旅舍》:“如何一別故園後,五度花開五處看。”(11)通“渡”。古樂府《前溪歌》:“憂思出門倚,逢郎前溪度。”(倚:靠著門。) (二)duó ①計量長短;衡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度,然後知長短。”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寸寸而度之,至丈必過。”(過:超過。)②謀畫;打算。《左傳·哀公十一年》:“圉(yǔ)豈敢度其私。”(圉:人名。度其私:為自己打算。)③揣度;估計;估量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王度之,終不可強奪。”常:
①恒久不變的;固定的。《孫子·虛實》:“四時無常位。”(四時:四季。)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②一定的準則或制度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動靜有常。”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民不廢時務,官不易朝常。”③指由習慣而形成的常規、慣例。《管子·幼官》:“明法審數,立常備能,則治。”④特指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。《論衡·問孔》:“五常之道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也。”⑤平凡的;普通的。《史記·扁鵲傳》:“扁鵲,非常人也。”⑥日常;平時。《晉書·何曾傳》:“未嘗聞經國遠圖,惟說平生常事。”(經:治理。)⑦副詞。經常;常常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常生常化者,無時不生,無時不化。”⑧古代長度單位。八尺為尋,兩尋為常。《韓非子·揚權》:“上失扶寸,下得尋常。”⑨通“嘗”。曾經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夫日月之有蝕,風雨之不時,怪星之黨(tǎng)見(xiàn),是無世而不常有之。”(黨:偶然。)如:
①順從;依照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無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宮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漢書·燕王傳》:“田生如長安,不見(劉)澤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趕得上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弗如也! 吾與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當於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麼樣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引進比較對象。《呂氏春秋·愛士》:“人之困窮,甚如饑渴。”⑦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如果”,表示假設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如可贖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當於“和”。表示並列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當於“而”。表示轉折。至於;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4.相當於“或者”。表示選擇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縱橫六七十裡。邦:諸侯封國。)⑧助詞。形容詞後綴,相當於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參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此:
①代詞。這;這個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”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此之謂大同。”②這樣;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天何為而此醉。”③副詞。乃;則。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:“必待堯舜之君,此為志士終無時矣。”願:
老實;謹慎。《尚書·皋陶謨》:“願而恭。”《晉書·汝陰哀王謨傳》:“為人恭願,才不及中人。”見: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詩經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聞其聲,不見其身。”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見兔而顧犬。”《石鐘山記》:“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有無,可乎?”②拜見;謁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子墨子見王。”③會見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伯即入見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見。”④見解;見識。《晉書·王渾傳》:“敢陳愚見。”⑤表示被動,相當於“被”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信而見疑,忠而被謗,能無怨乎?”《楚辭·漁父》: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動詞前,有稱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冀君實或見恕也。”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見背。” (二)xiàn ①顯露;出現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②介紹;引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胡不見我於王?”(胡:為何。)③現成的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軍無見糧。”文:
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越人斷發文身。”②線條交錯的圖形;花紋。王充《論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。《周易·賁》:“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”④禮樂典章制度。張居正《與薊遼總督譚二華》:“如有不效,巡關禦史得論劾(hé)之,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。”(劾:揭發罪狀。襲:沿用。)⑤法令條文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與趙禹更定諸律令,務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書同文。”⑦文辭;文章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 情采》:“昔詩人什篇,為情而造文。”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醉能同其樂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軍事的;與“武”相對。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文武並用,長久之術也。”⑨華美;有文采。杜預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質,辭有詳略。”(質:質樸。)⑩文飾;掩飾。劉知幾《史通·惑經》:“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士龍為人,文弱可愛。”(士龍:陸雲字。)(12)量詞。計算銅幣的單位。《宋書·徐羨之傳》:“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翁:
①鳥頸的毛。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“(鳥)黑文而赤翁。”(文:花紋。)②指父親。《後漢書·華佗傳》:“必是逢我翁也。”③指祖父。杜甫《示從孫濟》:“阿翁懶惰久。”④丈夫或妻子的父親。⑤泛指老年男子。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賣炭翁,伐薪燒炭南山中。”⑥敬稱。《宋史·蘇雲卿傳》:“無良賤老稚皆愛敬之,稱曰蘇翁。”(良賤:貴賤。)百:
①數詞。十的十倍。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紀於一,協於十,長於百。”(紀:記數。協:合。長:增多。)②指虛數,眾多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觀滄海》:“樹木叢生,百草豐茂。”度:
(一)①計量長短的器具或標準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朝不信道,工不信度。”(朝:朝廷。工:工匠。)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日夜分,則同度量。”②規矩;法度;制度。《禮記· 曲禮上》:“進退有度。”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度不可改。”③界限;限度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生之有時,而用之亡(無)度,則物力必屈(jué)。”④氣量;胸懷;胸襟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常有大度,不事傢人生產作業。”⑤逾越;超越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關山度若飛。”⑥過;越過。顧雲《詠柳二首》之二:“莫教虛度一年春。”⑦指計量單位。古代特指日月星辰在天體中運行的度數,稱躔(chán)度。《漢書·天文志》:“天下太平,五星循度。”(循:沿著。)⑧僧道引導人出傢稱“度”。韓愈《論佛骨表》:“(陛下)即位之初,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。”⑨量詞。次;回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物換星移幾度秋。”李頻《春日旅舍》:“如何一別故園後,五度花開五處看。”(11)通“渡”。古樂府《前溪歌》:“憂思出門倚,逢郎前溪度。”(倚:靠著門。) (二)duó ①計量長短;衡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度,然後知長短。”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寸寸而度之,至丈必過。”(過:超過。)②謀畫;打算。《左傳·哀公十一年》:“圉(yǔ)豈敢度其私。”(圉:人名。度其私:為自己打算。)③揣度;估計;估量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王度之,終不可強奪。”來:
(一)①小麥。《詩經·周頌·思文》:“貽我來牟。”②由彼至此,由遠到近。跟“去”、“往”相反。《孫子兵法·九地》:“我可以往,彼可以來者,為交地。”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:“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?”③使……來;招致;招來。也作“徠”。司馬遷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?”④某一時間以後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由孔子而來,至於今,百有餘歲。”⑤將來;未來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悟已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。”(諫:改正。追:追求。)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如知其非義,斯速已矣,何待來年?”(斯:則。已:停止。)⑥句末助詞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嘗以語我來。”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盍歸乎來!” (二)lài 慰勞。《詩經·小雅·大東》:“東人之子,職勞不來。”(職:主管。勞lào:慰勞)
一年一度常如此,愿见文翁百度来。
“一年一度常如此,愿见文翁百度来。”诗句出处:《蜀王登福感寺塔三首》;是唐朝诗人贯休的作品。
前生应是育王身。封疆岁暮笙歌合,襦裤正初锦绣新。
释子沾恩无以报,只擎章句贡平津。
似圣悲增道不穷,忧民忧国契尧聪。两髯有雪丹霄外,
万里无尘一望中。南照微明连莽苍,峨嵋拥秀接崆峒。
林僧岁月知何幸,还似支公见谢公。
步步层层孰可陪,相轮边日照三台。喜欢烝庶皆相逐,
惆怅銮舆尚未回。金铎撼风天乐近,仙花含露瑞烟开。
一年一度常如此,愿见文翁百度来。
【注释】:
一:
①数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爱一牛?”(爱:吝惜。)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又表序数第一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。”(八阕:指舞乐的八章。载民、玄鸟:乐曲八章之名。)②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满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”④统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。”(恶:指恶人。)⑥整体。贾谊《新书·过秦上》:“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气”。⑧副词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食客数千人,无贵贱一与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”(过:过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于此乎?”⑨语气词。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[一何]副词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年:
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传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为有年也。”苏轼《喜雨亭记》:“雨麦于岐山之阳,其占为有年。”②十二个月为一年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汤之时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纪;年岁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是时贾生年二十余,最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号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改年为延康。”一:
①数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爱一牛?”(爱:吝惜。)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又表序数第一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。”(八阕:指舞乐的八章。载民、玄鸟:乐曲八章之名。)②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满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”④统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。”(恶:指恶人。)⑥整体。贾谊《新书·过秦上》:“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气”。⑧副词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食客数千人,无贵贱一与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”(过:过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于此乎?”⑨语气词。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[一何]副词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度:
(一)①计量长短的器具或标准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朝不信道,工不信度。”(朝:朝廷。工:工匠。)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日夜分,则同度量。”②规矩;法度;制度。《礼记· 曲礼上》:“进退有度。”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度不可改。”③界限;限度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有时,而用之亡(无)度,则物力必屈(jué)。”④气量;胸怀;胸襟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常有大度,不事家人生产作业。”⑤逾越;超越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关山度若飞。”⑥过;越过。顾云《咏柳二首》之二:“莫教虚度一年春。”⑦指计量单位。古代特指日月星辰在天体中运行的度数,称躔(chán)度。《汉书·天文志》:“天下太平,五星循度。”(循:沿着。)⑧僧道引导人出家称“度”。韩愈《论佛骨表》:“(陛下)即位之初,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。”⑨量词。次;回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物换星移几度秋。”李频《春日旅舍》:“如何一别故园后,五度花开五处看。”(11)通“渡”。古乐府《前溪歌》:“忧思出门倚,逢郎前溪度。”(倚:靠着门。) (二)duó ①计量长短;衡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度,然后知长短。”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寸寸而度之,至丈必过。”(过:超过。)②谋画;打算。《左传·哀公十一年》:“圉(yǔ)岂敢度其私。”(圉:人名。度其私:为自己打算。)③揣度;估计;估量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度之,终不可强夺。”常:
①恒久不变的;固定的。《孙子·虚实》:“四时无常位。”(四时:四季。)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不期修古,不法常可。”②一定的准则或制度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动静有常。”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民不废时务,官不易朝常。”③指由习惯而形成的常规、惯例。《管子·幼官》:“明法审数,立常备能,则治。”④特指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五常之道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也。”⑤平凡的;普通的。《史记·扁鹊传》:“扁鹊,非常人也。”⑥日常;平时。《晋书·何曾传》:“未尝闻经国远图,惟说平生常事。”(经:治理。)⑦副词。经常;常常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常生常化者,无时不生,无时不化。”⑧古代长度单位。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。《韩非子·扬权》:“上失扶寸,下得寻常。”⑨通“尝”。曾经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夫日月之有蚀,风雨之不时,怪星之党(tǎng)见(xiàn),是无世而不常有之。”(党:偶然。)如:
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此:
①代词。这;这个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此之谓大同。”②这样;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天何为而此醉。”③副词。乃;则。《后汉书·黄琼传》:“必待尧舜之君,此为志士终无时矣。”愿:
老实;谨慎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愿而恭。”《晋书·汝阴哀王谟传》:“为人恭愿,才不及中人。”见: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闻其声,不见其身。”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见兔而顾犬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有无,可乎?”②拜见;谒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子墨子见王。”③会见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伯即入见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见。”④见解;见识。《晋书·王浑传》:“敢陈愚见。”⑤表示被动,相当于“被”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”《楚辞·渔父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动词前,有称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冀君实或见恕也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。” (二)xiàn ①显露;出现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②介绍;引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胡不见我于王?”(胡:为何。)③现成的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军无见粮。”文:
①在身体上刺画花纹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越人断发文身。”②线条交错的图形;花纹。王充《论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。《周易·贲》: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。”④礼乐典章制度。张居正《与蓟辽总督谭二华》:“如有不效,巡关御史得论劾(hé)之,固不必袭此故套虚文为也。”(劾:揭发罪状。袭:沿用。)⑤法令条文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与赵禹更定诸律令,务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书同文。”⑦文辞;文章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 情采》:“昔诗人什篇,为情而造文。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军事的;与“武”相对。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文武并用,长久之术也。”⑨华美;有文采。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质,辞有详略。”(质:质朴。)⑩文饰;掩饰。刘知几《史通·惑经》:“庸儒末学,文过饰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士龙为人,文弱可爱。”(士龙:陆云字。)(12)量词。计算铜币的单位。《宋书·徐羡之传》:“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翁:
①鸟颈的毛。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(鸟)黑文而赤翁。”(文:花纹。)②指父亲。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:“必是逢我翁也。”③指祖父。杜甫《示从孙济》:“阿翁懒惰久。”④丈夫或妻子的父亲。⑤泛指老年男子。白居易《卖炭翁》:“卖炭翁,伐薪烧炭南山中。”⑥敬称。《宋史·苏云卿传》:“无良贱老稚皆爱敬之,称曰苏翁。”(良贱:贵贱。)百:
①数词。十的十倍。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纪于一,协于十,长于百。”(纪:记数。协:合。长:增多。)②指虚数,众多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门行·观沧海》:“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”度:
(一)①计量长短的器具或标准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朝不信道,工不信度。”(朝:朝廷。工:工匠。)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日夜分,则同度量。”②规矩;法度;制度。《礼记· 曲礼上》:“进退有度。”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度不可改。”③界限;限度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有时,而用之亡(无)度,则物力必屈(jué)。”④气量;胸怀;胸襟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常有大度,不事家人生产作业。”⑤逾越;超越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关山度若飞。”⑥过;越过。顾云《咏柳二首》之二:“莫教虚度一年春。”⑦指计量单位。古代特指日月星辰在天体中运行的度数,称躔(chán)度。《汉书·天文志》:“天下太平,五星循度。”(循:沿着。)⑧僧道引导人出家称“度”。韩愈《论佛骨表》:“(陛下)即位之初,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。”⑨量词。次;回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物换星移几度秋。”李频《春日旅舍》:“如何一别故园后,五度花开五处看。”(11)通“渡”。古乐府《前溪歌》:“忧思出门倚,逢郎前溪度。”(倚:靠着门。) (二)duó ①计量长短;衡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度,然后知长短。”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寸寸而度之,至丈必过。”(过:超过。)②谋画;打算。《左传·哀公十一年》:“圉(yǔ)岂敢度其私。”(圉:人名。度其私:为自己打算。)③揣度;估计;估量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度之,终不可强夺。”来:
(一)①小麦。《诗经·周颂·思文》:“贻我来牟。”②由彼至此,由远到近。跟“去”、“往”相反。《孙子兵法·九地》:“我可以往,彼可以来者,为交地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?”③使……来;招致;招来。也作“徕”。司马迁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:“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?”④某一时间以后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由孔子而来,至于今,百有余岁。”⑤将来;未来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”(谏:改正。追:追求。)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如知其非义,斯速已矣,何待来年?”(斯:则。已:停止。)⑥句末助词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尝以语我来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盍归乎来!” (二)lài 慰劳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:“东人之子,职劳不来。”(职:主管。劳lào:慰劳)yi nian yi du chang ru ci ,yuan jian wen weng bai du lai 。
“yi nian yi du chang ru ci ,yuan jian wen weng bai du lai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shu wang deng fu gan si da san shou 》;shi tang chao shi ren guan xiu de zuo pin 。
qian sheng ying shi yo wang shen 。feng jiang sui mu sheng ge ge ,ru ku zheng chu jin xiu xin 。
shi zi zhan en mo yi bao ,zhi qing zhang gou gong ping jin 。
shi sheng bei zeng dao bu qiong ,you min you guo qi yao cong 。liang ran you xue dan xiao wai ,
mo li mo chen yi wang zhong 。na zhao wei ming lian mang cang ,e mei yong xiu jie kong dong 。
lin seng sui yue zhi he xing ,hai shi zhi gong jian xie gong 。
bu bu ceng ceng shu ke pei ,xiang lun bian ri zhao san tai 。xi huan zheng shu jie xiang zhu ,
chou chang luan yu shang wei hui 。jin duo han feng tian le jin ,xian hua han lou rui yan kai 。
yi nian yi du chang ru ci ,yuan jian wen weng bai du lai 。
【zhu shi 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