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--威看見風光零落盡,弦聲猶逐望江南。
“--威看見風光零落盡,弦聲猶逐望江南。”詩句出處:《聯句》;是唐朝詩人光威裒的作品。
朱樓影直日當午,玉樹陰低月已三。--光
膩粉暗銷銀鏤合,錯刀閑剪泥金衫。--威
繡床怕引烏龍吠,錦字愁教青鳥銜。--裒
百味煉來憐益母,千花開處鬥宜男。--光
鴛鴦有伴誰能羨,鸚鵡無言我自慚。--威
浪喜遊蜂飛撲撲,佯驚孤燕語喃喃。--裒
偏憐愛數螆蛦掌,每憶光抽玳瑁簪。--光
煙洞幾年悲尚在,星橋一夕帳空含。--威
窗前時節羞虛擲,世上風流笑苦諳。--裒
獨結香綃偷餉送,暗垂檀袖學通參。--光
須知化石心難定,卻是為雲分易甘。--威
看見風光零落盡,弦聲猶逐望江南。--裒【註釋】:
威:
①威嚴;有威儀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溫而厲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”②威勢;威力。《詩經·周頌·我將》:“畏天之威。”《左傳·文公七年》:“叛而不討,何以示威?”(討:征伐。)③使……害怕;威懾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。”《墨子· 七患》:“賞賜不能喜,誅罰不能威。”④害怕;畏懼。《詩經 · 小雅 ·常棣》:“死喪之威。”(喪:亡。)《莊子·漁父》:“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。”看:
①向遠處看;望。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庾闡始作《揚州賦》……庾公聞賦成,求看,兼贈貺(kuàng)之。”(庾公:指庾亮。貺:贈,賜。)②觀察。蘇軾《題西林壁》: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”(西林:廬山寺名。)又表示估量。高適《送田少府貶蒼梧》:“丈夫窮達未可知,看君不合長貧賤。”(蒼梧:縣名。合:應該。)③觀賞。李白《清平調》之三:“名花傾國兩相歡,常得君王帶笑看。”(傾國:指佳人,美女。)④看望;探訪。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(陳仲舉)至便問徐孺子所在,欲先看之。”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梁車為鄴令,其姊往看之。”⑤聽;聞。杜甫《西閣口號呈元二十一》:“看君話王室,感動幾銷憂。”⑥助詞。用在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後,表示試一試。白居易《眼病》:“人間方藥應無益,爭得金篦試刮看。”(爭得:怎能。金篦:即金戉,一種金屬小刀,為醫生刮治眼病的工具。)[看護]照料;護理。張之翰《金縷曲·乙未清明》:“先塋(yíng)松柏誰看護?”(先塋:祖先墳地。)見: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詩經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聞其聲,不見其身。”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見兔而顧犬。”《石鐘山記》:“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有無,可乎?”②拜見;謁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子墨子見王。”③會見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伯即入見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見。”④見解;見識。《晉書·王渾傳》:“敢陳愚見。”⑤表示被動,相當於“被”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信而見疑,忠而被謗,能無怨乎?”《楚辭·漁父》: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動詞前,有稱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冀君實或見恕也。”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見背。” (二)xiàn ①顯露;出現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②介紹;引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胡不見我於王?”(胡:為何。)③現成的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軍無見糧。”風:
(一)①空氣流通的現象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北風其涼。”②吹風;讓風吹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風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風。《資治通鑒·晉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軍到,風發相赴。”④氣勢;勢頭。《晉書·劉毅傳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貴人望風憚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書·齊煬王憲傳》:“宣風導禮。”⑥風氣;風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故為之說,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”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衣冠簡樸古風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楊萬裡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光不與四時同。”⑧風度;風格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:“搖落深知宋玉悲,風流儒雅亦吾師。”⑨歌謠;民歌。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驟歌北風,又歌南風。”(驟:屢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書·費誓》:“馬牛其風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王粲傳》註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頭風,是日疾發臥。”(12)諷誦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辯》:“先須讀《楚辭》,朝夕諷詠,以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。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:“廣漢聞之,先風告(杜)建不改,於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審。)[風騷]《詩經》的《國風》和《楚辭》的《離騷》的合稱。《宋書·謝靈運傳論》:“莫不同祖風騷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詩文。高適《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興引風騷。”(翰:筆。)風光:
①風景,景色。楊萬裡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》:“畢竟西湖六月中,~~不與四時同。”②韻致,風采。元稹《寄舊詩與薛濤因成長句》:“詩篇調態人皆有,細膩~~我獨知。”③雨後日出時,草木被風吹拂的閃光。謝朓《和徐都曹》:“日華川上動,~~草際浮。”④榮耀,體面。《紅樓夢》回一百一十:“將來你成瞭人,也叫你母親~~~~。”光:
①光亮;光輝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若日之光,若月之明。”李白《靜夜思》: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與天地兮同壽,與日月兮齊光。”③光采;風采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身長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。”也指華美。《詩經·大雅·韓奕》:“百兩彭彭,八鸞鏘鏘,不顯其光。”④光榮;榮耀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下民之樂,子孫保光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取尊官厚祿,以為宗族交遊光寵。”⑤時光;光陰。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二首》之一:“青軒桃李能幾何?流光欺人忽蹉跎。”(青軒: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。)⑥景物;景色。辛棄疾《南鄉子·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》:“何處望神州,滿眼風光北固樓。”⑦發揚光大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德。”⑧光滑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爬羅剔抉(jué),刮垢磨光。”(抉:挑出,剔出。)⑨指禮樂文物。《周易·觀》:“觀國之光,利用賓於王。”零:
①雨、露等的墜落。《詩經·豳風·東山》:“我來自東,零雨其濛。”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臨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”②降落;落下。鮑照《代蒿裡行》:“馳波催永夜,零露逼短晨。”③凋零;凋落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惟草木之零落兮。”[零丁]同“伶仃”。孤獨的樣子。高適《薊門行》:“一身既零丁,頭鬢白紛紛。”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零丁孤苦,至於成立。”零落:
①凋謝,脫落。李漁《芙蕖》:“隻有霜中敗葉,~~難堪,似成棄物矣。”②殂謝,衰亡。孔融《論盛孝章書》:“……海內知識,~~殆盡。”落:
①花葉脫落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葉沃若。”(沃若:潤澤貌。)②落下;降下。韓愈《詠雪贈張籍》:“隻見縱橫落,寧知遠近來。”(寧:豈。)《十五從軍征》:“淚落沾我衣。”③凋落;衰謝。路蕩《拔茅賦》:“榮落惟運。”(榮:榮耀。運:命運。)又衰敗。《管子·宙合》:“盛而不落者,未之有也。”④流落;淪落。韓愈《祭河南張員外文》:“我落陽山。”⑤停留;停止。李子卿《府試授衣賦》:“山靜風落。”⑥村落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千村萬落生荊杞。”⑦宮室剛建成時舉行的慶祝祭禮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楚子成章華之臺,願與諸侯落之。”⑧開始。《詩經·周頌·訪落》:“訪予落止,率時昭考。”⑨新鐘等重要器物鑄成時以公豬血塗抹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(叔孫為孟鐘)饗(xiǎng)大夫以落之。”(饗:款待。)盡:
(一)①完畢;沒有瞭。蘇軾《赤壁賦》:“肴核既盡,杯盤狼藉。”《左傳·襄公八年》:“糧食將盡。”②終結;結束。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:“年壽有時而盡。”李咸用《遣興》:“雨盡晚雲輕。”又終極;達到極點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仁之至,義之盡也。”成語有“仁至義盡”。李白《遊太山六首》之三:“憑崖覽八極,目盡長空閑。”(八極:極邊遠之地。空閑:空曠。)③竭盡;竭力完成。《宋史·嶽飛傳》:“飛裂裳以背示(何)鑄,有盡忠報國四大字。”④全;所有的。潘嶽《笙賦》:“樂聲發而盡室歡。”⑤副詞。皆;都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。”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一坐盡傾。”(滿坐的人都很傾慕。) (二)jǐn 盡量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虛坐盡後,食坐盡前。”(空坐著盡量往後,飲食就坐盡量往前,以免油污弄臟座席。)弦:
①弓上用以發箭的繩。《呂氏春秋·具備》:“中非獨弦也,而弦為中之具也。”②樂器上用以發音的絲線或金屬絲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不學操縵(màn),不能安弦。”(操縵:操弄琴瑟之弦。)③弦樂器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主人下馬客在船,舉酒欲飲無管弦。”④彈奏琴瑟等弦樂器。《呂氏春秋·慎人》:“孔子烈然返瑟而弦。”⑤月半圓。陰歷初七、初八月亮缺上半,叫上弦;二十二、二十三月亮缺下半,叫下弦。謝靈運《七夕詠牛女》:“新明弦月上。”⑥數學名詞。1. 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斜邊。2. 直線與圓周相交於兩點,在圓周內的部分叫弦。⑦中醫術語。脈象之一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脈長而弦……其病主在於肝。”聲:
①樂音;音樂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。”(鄭聲:指鄭地的俗樂。雅樂:指廟堂音樂,正樂。)②聲音;聲響。《詩經·小雅·伐木》:“嚶其鳴矣,求其友聲。”③發出聲音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女默無聲,手巾掩口啼,淚落便如瀉。”④口音。魏禧《大鐵椎傳》:“與人罕言語,語類楚聲。”⑤聲張;張揚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吾社之行為士先者,為之聲義,斂貲(zī)財以送其行。”(斂:聚集。貲:通“資”,財物。)⑥名譽;名聲;聲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文王有聲。”⑦聲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三戰而三勝,聲威天下。”(威:震。)⑧指漢字的聲母。《南史·謝莊傳》:“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,何者為疊韻。”⑨指聲調,漢字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種聲調。韓愈《唐故相權公墓碑》:“(權)公生三歲,知變四聲,四歲能為詩。”(權公:權德輿。)⑩量詞。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轉軸拔弦三兩聲。”猶:
①獸名。也叫猶猢,形似麂。《水經註·江水一》:“山多猶猢,似猴而短足,好遊巖樹。”②如同;好像。《隆中對》:“孤之有孔明,猶魚之有水也。”沈括《夢溪筆談》卷七:“月本無光,猶銀丸,日耀之乃光耳。”③副詞。1. 還;仍然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掘井九軔而不及泉,猶為棄井也。”(軔:仞。)2. 尚且。司馬光《資治通鑒·赤壁之戰》:“田橫,齊之壯士耳,猶守義不辱,況劉豫州王室之胄。”(胄:後代。)④通“猷(yóu)”。1.計謀;謀劃。《詩經·小雅·采芑》:“方叔元老,克壯其猶。”2.道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匪先民是程,匪大猶是經。”(匪:非。是:復指前置賓語。程:效法。)⑤通“由”。1.行。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:“殺親益榮,猶義也夫!”2.從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紂之去武丁未久也……然而文王猶方百裡起,是以難也。”3.由於。《公羊傳·莊公四年》:“紀侯之不誅,至今有紀者,猶無明天子也。”⑥通“搖”。搖動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詠斯猶,猶斯舞。”逐:
①追趕;追逐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遂逐齊師。”②趕走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諸侯人來事秦者,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,請一切逐客。”(間:充當間諜。一切:一律。)《鹽鐵論·利議》:“是孔丘斥逐於魯君,曾不用於世也。”(是:因此。曾:用在“不”字前加強否定語氣。)③競爭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上古競於道德,中世逐於智謀,當今爭於氣力。”④追求。《南史·蕭歡傳》:“城中諸少年,逐歡歸去來。”⑤隨;跟隨。《漢書· 匈奴傳》:“逐水草移徙。”皇甫涍《雪山歌奉寄彭太保》:“當時匹馬更朝天,又逐輕車過酒泉。”望:
①遠望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。”(轍:車轍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親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”③聲望;名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聞令望。”④有聲望的人或物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國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責怪。《新唐書·劉漢宏傳》:“漢宏恨賞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望於山川。”⑦農歷每月十五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予猶記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陽”。仰視;遠視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嘆。”(若:海神名。)江:
①長江的專稱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江漢朝宗於海。”《論衡·書虛》:“且投於江中,何江也?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臨浙江,水波惡。”②江河的通稱。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”錢起《省試湘靈鼓瑟》:“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。”③指隱士的居處。陶潛《與殷晉安別》:“良才不隱世,江湖多賤貧。”王安石《和王勝之雪霽借馬人省》:“超然遂有江湖意。”
--威看见风光零落尽,弦声犹逐望江南。
“--威看见风光零落尽,弦声犹逐望江南。”诗句出处:《联句》;是唐朝诗人光威裒的作品。
腻粉暗销银镂合,错刀闲剪泥金衫。--威
绣床怕引乌龙吠,锦字愁教青鸟衔。--裒
百味炼来怜益母,千花开处斗宜男。--光
鸳鸯有伴谁能羡,鹦鹉无言我自惭。--威
浪喜游蜂飞扑扑,佯惊孤燕语喃喃。--裒
偏怜爱数螆蛦掌,每忆光抽玳瑁簪。--光
烟洞几年悲尚在,星桥一夕帐空含。--威
窗前时节羞虚掷,世上风流笑苦谙。--裒
独结香绡偷饷送,暗垂檀袖学通参。--光
须知化石心难定,却是为云分易甘。--威
看见风光零落尽,弦声犹逐望江南。--裒
【注释】:
威:
①威严;有威仪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温而厉,威而不猛,恭而安。”②威势;威力。《诗经·周颂·我将》:“畏天之威。”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:“叛而不讨,何以示威?”(讨:征伐。)③使……害怕;威慑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。”《墨子· 七患》:“赏赐不能喜,诛罚不能威。”④害怕;畏惧。《诗经 · 小雅 ·常棣》:“死丧之威。”(丧:亡。)《庄子·渔父》:“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。”看:
①向远处看;望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庾阐始作《扬州赋》……庾公闻赋成,求看,兼赠贶(kuàng)之。”(庾公:指庾亮。贶:赠,赐。)②观察。苏轼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(西林:庐山寺名。)又表示估量。高适《送田少府贬苍梧》:“丈夫穷达未可知,看君不合长贫贱。”(苍梧:县名。合:应该。)③观赏。李白《清平调》之三:“名花倾国两相欢,常得君王带笑看。”(倾国:指佳人,美女。)④看望;探访。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(陈仲举)至便问徐孺子所在,欲先看之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梁车为邺令,其姊往看之。”⑤听;闻。杜甫《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》:“看君话王室,感动几销忧。”⑥助词。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,表示试一试。白居易《眼病》:“人间方药应无益,争得金篦试刮看。”(争得:怎能。金篦:即金戉,一种金属小刀,为医生刮治眼病的工具。)[看护]照料;护理。张之翰《金缕曲·乙未清明》:“先茔(yíng)松柏谁看护?”(先茔:祖先坟地。)见: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闻其声,不见其身。”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见兔而顾犬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有无,可乎?”②拜见;谒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子墨子见王。”③会见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伯即入见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见。”④见解;见识。《晋书·王浑传》:“敢陈愚见。”⑤表示被动,相当于“被”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”《楚辞·渔父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动词前,有称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冀君实或见恕也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。” (二)xiàn ①显露;出现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②介绍;引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胡不见我于王?”(胡:为何。)③现成的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军无见粮。”风:
(一)①空气流通的现象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②吹风;让风吹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风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风。《资治通鉴·晋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军到,风发相赴。”④气势;势头。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贵人望风惮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书·齐炀王宪传》:“宣风导礼。”⑥风气;风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风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”⑧风度;风格。杜甫《咏怀古迹五首》:“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”⑨歌谣;民歌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骤歌北风,又歌南风。”(骤:屡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书·费誓》:“马牛其风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粲传》注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头风,是日疾发卧。”(12)讽诵。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辩》:“先须读《楚辞》,朝夕讽詠,以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。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广汉闻之,先风告(杜)建不改,于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审。)[风骚]《诗经》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的《离骚》的合称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论》:“莫不同祖风骚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诗文。高适《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兴引风骚。”(翰:笔。)风光:
①风景,景色。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:“毕竟西湖六月中,~~不与四时同。”②韵致,风采。元稹《寄旧诗与薛涛因成长句》:“诗篇调态人皆有,细腻~~我独知。”③雨后日出时,草木被风吹拂的闪光。谢朓《和徐都曹》:“日华川上动,~~草际浮。”④荣耀,体面。《红楼梦》回一百一十:“将来你成了人,也叫你母亲~~~~。”光:
①光亮;光辉。《墨子·尚贤中》:“若日之光,若月之明。”李白《静夜思》: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与天地兮同寿,与日月兮齐光。”③光采;风采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身长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。”也指华美。《诗经·大雅·韩奕》:“百两彭彭,八鸾锵锵,不显其光。”④光荣;荣耀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下民之乐,子孙保光。”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取尊官厚禄,以为宗族交游光宠。”⑤时光;光阴。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二首》之一:“青轩桃李能几何?流光欺人忽蹉跎。”(青轩:官员坐的有青绸障蔽的车。)⑥景物;景色。辛弃疾《南乡子·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:“何处望神州,满眼风光北固楼。”⑦发扬光大。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。”⑧光滑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爬罗剔抉(jué),刮垢磨光。”(抉:挑出,剔出。)⑨指礼乐文物。《周易·观》:“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。”零:
①雨、露等的坠落。《诗经·豳风·东山》:“我来自东,零雨其濛。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”②降落;落下。鲍照《代蒿里行》:“驰波催永夜,零露逼短晨。”③凋零;凋落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惟草木之零落兮。”[零丁]同“伶仃”。孤独的样子。高适《蓟门行》:“一身既零丁,头鬓白纷纷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零丁孤苦,至于成立。”零落:
①凋谢,脱落。李渔《芙蕖》:“只有霜中败叶,~~难堪,似成弃物矣。”②殂谢,衰亡。孔融《论盛孝章书》:“……海内知识,~~殆尽。”落:
①花叶脱落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貌。)②落下;降下。韩愈《咏雪赠张籍》:“只见纵横落,宁知远近来。”(宁:岂。)《十五从军征》:“泪落沾我衣。”③凋落;衰谢。路荡《拔茅赋》:“荣落惟运。”(荣:荣耀。运:命运。)又衰败。《管子·宙合》:“盛而不落者,未之有也。”④流落;沦落。韩愈《祭河南张员外文》:“我落阳山。”⑤停留;停止。李子卿《府试授衣赋》:“山静风落。”⑥村落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千村万落生荆杞。”⑦宫室刚建成时举行的庆祝祭礼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楚子成章华之台,愿与诸侯落之。”⑧开始。《诗经·周颂·访落》:“访予落止,率时昭考。”⑨新钟等重要器物铸成时以公猪血涂抹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(叔孙为孟钟)飨(xiǎng)大夫以落之。”(飨:款待。)尽:
(一)①完毕;没有了。苏轼《赤壁赋》:“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。”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:“粮食将尽。”②终结;结束。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年寿有时而尽。”李咸用《遣兴》:“雨尽晚云轻。”又终极;达到极点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仁之至,义之尽也。”成语有“仁至义尽”。李白《游太山六首》之三:“凭崖览八极,目尽长空闲。”(八极:极边远之地。空闲:空旷。)③竭尽;竭力完成。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飞裂裳以背示(何)铸,有尽忠报国四大字。”④全;所有的。潘岳《笙赋》:“乐声发而尽室欢。”⑤副词。皆;都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一坐尽倾。”(满坐的人都很倾慕。) (二)jǐn 尽量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虚坐尽后,食坐尽前。”(空坐着尽量往后,饮食就坐尽量往前,以免油污弄脏座席。)弦:
①弓上用以发箭的绳。《吕氏春秋·具备》:“中非独弦也,而弦为中之具也。”②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或金属丝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不学操缦(màn),不能安弦。”(操缦:操弄琴瑟之弦。)③弦乐器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”④弹奏琴瑟等弦乐器。《吕氏春秋·慎人》:“孔子烈然返瑟而弦。”⑤月半圆。阴历初七、初八月亮缺上半,叫上弦;二十二、二十三月亮缺下半,叫下弦。谢灵运《七夕咏牛女》:“新明弦月上。”⑥数学名词。1. 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。2. 直线与圆周相交于两点,在圆周内的部分叫弦。⑦中医术语。脉象之一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脉长而弦……其病主在于肝。”声:
①乐音;音乐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。”(郑声:指郑地的俗乐。雅乐:指庙堂音乐,正乐。)②声音;声响。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: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”③发出声音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女默无声,手巾掩口啼,泪落便如泻。”④口音。魏禧《大铁椎传》:“与人罕言语,语类楚声。”⑤声张;张扬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吾社之行为士先者,为之声义,敛赀(zī)财以送其行。”(敛:聚集。赀:通“资”,财物。)⑥名誉;名声;声望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:“文王有声。”⑦声势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吾三战而三胜,声威天下。”(威:震。)⑧指汉字的声母。《南史·谢庄传》:“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,何者为叠韵。”⑨指声调,汉字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种声调。韩愈《唐故相权公墓碑》:“(权)公生三岁,知变四声,四岁能为诗。”(权公:权德舆。)⑩量词。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转轴拔弦三两声。”犹:
①兽名。也叫犹猢,形似麂。《水经注·江水一》:“山多犹猢,似猴而短足,好游岩树。”②如同;好像。《隆中对》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”沈括《梦溪笔谈》卷七:“月本无光,犹银丸,日耀之乃光耳。”③副词。1. 还;仍然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掘井九轫而不及泉,犹为弃井也。”(轫:仞。)2. 尚且。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田横,齐之壮士耳,犹守义不辱,况刘豫州王室之胄。”(胄:后代。)④通“猷(yóu)”。1.计谋;谋划。《诗经·小雅·采芑》:“方叔元老,克壮其犹。”2.道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匪先民是程,匪大犹是经。”(匪:非。是:复指前置宾语。程:效法。)⑤通“由”。1.行。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杀亲益荣,犹义也夫!”2.从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纣之去武丁未久也……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,是以难也。”3.由于。《公羊传·庄公四年》:“纪侯之不诛,至今有纪者,犹无明天子也。”⑥通“摇”。摇动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咏斯犹,犹斯舞。”逐:
①追赶;追逐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遂逐齐师。”②赶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诸侯人来事秦者,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,请一切逐客。”(间:充当间谍。一切:一律。)《盐铁论·利议》:“是孔丘斥逐于鲁君,曾不用于世也。”(是:因此。曾:用在“不”字前加强否定语气。)③竞争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上古竞于道德,中世逐于智谋,当今争于气力。”④追求。《南史·萧欢传》:“城中诸少年,逐欢归去来。”⑤随;跟随。《汉书· 匈奴传》:“逐水草移徙。”皇甫涍《雪山歌奉寄彭太保》:“当时匹马更朝天,又逐轻车过酒泉。”望:
①远望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。”(辙:车辙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亲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”③声望;名望。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闻令望。”④有声望的人或物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国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责怪。《新唐书·刘汉宏传》:“汉宏恨赏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望于山川。”⑦农历每月十五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予犹记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阳”。仰视;远视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。”(若:海神名。)江:
①长江的专称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江汉朝宗于海。”《论衡·书虚》:“且投于江中,何江也?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临浙江,水波恶。”②江河的通称。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。”钱起《省试湘灵鼓瑟》: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。”③指隐士的居处。陶潜《与殷晋安别》:“良才不隐世,江湖多贱贫。”王安石《和王胜之雪霁借马人省》:“超然遂有江湖意。”--wei kan jian feng guang ling la jin ,xian sheng you zhu wang jiang na 。
“--wei kan jian feng guang ling la jin ,xian sheng you zhu wang jiang na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lian gou 》;shi tang chao shi ren guang wei pou de zuo pin 。
ni fen an xiao yin lou ge ,cuo dao xian jian ni jin shan 。--wei
xiu chuang pa yin wu long fei ,jin zi chou jiao qing diao xian 。--pou
bai wei lian lai lian yi mu ,qian hua kai chu dou yi nan 。--guang
yuan yang you ban shei neng xian ,ying wu mo yan wo zi can 。--wei
lang xi you feng fei pu pu ,yang jing gu yan yu nan nan 。--pou
pian lian ai shu ci yi zhang ,mei yi guang chou dai mao zan 。--guang
yan dong ji nian bei shang zai ,xing qiao yi xi zhang kong han 。--wei
chuang qian shi jie xiu xu zhi ,shi shang feng liu xiao ku an 。--pou
du jie xiang xiao tou xiang song ,an chui tan xiu xue tong can 。--guang
xu zhi hua dan xin nan ding ,que shi wei yun fen yi gan 。--wei
kan jian feng guang ling la jin ,xian sheng you zhu wang jiang na 。--pou
【zhu shi 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