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何乃老與幼,泣別盡沾衣。
“何乃老與幼,泣別盡沾衣。”詩句出處:《答劉禹錫白太守行》;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吏滿六百石,昔賢輒去之。
秩登二千石,今我方罷歸。
我秩訝已多,我歸漸已遲。
猶勝塵土下,終老無休期。
臥乞百日告,起吟五篇詩。
[謂將罷官自詠五首。]
朝與府吏別,暮與州民辭。
去年到郡時,麥穗黃離離。
今年去郡日,稻花白霏霏。
為郡已周歲,半歲罹旱饑。
襦褲無一片,甘棠無一枝。
何乃老與幼,泣別盡沾衣。
下慚蘇人淚,上愧劉君辭。
【註釋】:
何:
(一)①疑問代詞。1. 什麼。《詩經·召南·何彼穠矣》:“何彼穠(nóng)矣?”(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?)2. 為什麼。《漢書·伍被傳》:“公獨以為無福,何?”3. 何處。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雲橫秦嶺傢何在?”②副詞。1.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怎麼”、“哪裡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大王來何操?”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屍還葬身,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嘆。相當於“多麼”。曹操《觀滄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擔。《詩經·曹風·候人》:“何戈與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負。《詩經·小雅· 無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為承受。《詩經·商頌·長發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義後來寫作“荷”。乃:
①第二人稱代詞。你;你的。《漢書·翟義傳》:“今欲發之,乃肯從我乎?”(發:發兵。)陸遊《示兒》:“王師北定中原日,傢祭無忘告乃翁。”(翁:父親。)②是;就是。《資治通鑒·赤壁之戰》:“若事之不濟,此乃天也。”③副詞。1.於是,這才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。”2.卻;竟。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:“古人以儉為美德,今人乃以儉相詬病。”3.隻;僅僅。《呂氏春秋·義賞》:“天下勝者眾矣,而霸者乃五。”④助詞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乃聖乃神,乃武乃文。”⑤甚至。《資治通鑒·赤壁之戰》:“蒙沖鬥艦乃以千數。”[乃爾]如此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 呂凱傳》:“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。”老:
①年歲大。《詩經·邶風·擊鼓》:“與子偕老。”(偕:一同。)《老子》第十八章:“民至老死不相往來。”②衰老。辛棄疾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:“廉頗老矣,尚能飯否?”③老年人。《戰國策·齊策》:“民扶老攜幼,迎君道中。”特用於對資深長者的敬稱。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不憖遺一老。”(憖yìn:願)④老死;終老。死的諱稱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。”⑤敬老,養老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”⑥熟練,有經驗。歐陽修《為君難論》:“其父奢,趙之名將,老用於兵者也。”⑦對公卿大夫的總稱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天子之老,請帥王賦。”也指大夫的傢臣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。”(孟公綽:魯大夫。趙魏:都是晉國的世卿。)⑧告老;年老退休。《左傳·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請老。”(祁奚:晉大夫。)⑨年久的;歷時久遠的。原來的(與“新”相對)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而獄中為老監者四,監五室。”⑩陳舊的。歸有光《項脊軒志》:“百年老屋,塵泥滲漉。”(11)前綴。用於稱人、排列次序和某些動植物名。蘇軾《江城子·密州出獵》:“老夫聊發少年狂。”與:
(一)①給予;授予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原思為之宰,與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祿。)②幫助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君不與勝者,而與不勝者。”③贊許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。”④結交;親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與。”(其與:指所結交的國傢。)⑤盟國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奪之人,霸奪之與,強奪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賢士。)⑥黨與;共事人。《後漢書·寇榮傳》:“於人少所與,以此見害於權寵。”(權寵:權臣;寵臣。)⑦介詞。相當於“跟”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蜩與學鳩笑之。”⑧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和”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太子之善,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。”2.[與其]表示比較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與其奢也,寧儉。”⑨對付。《史記·燕召公世傢》:“龐煖易與耳。”(二)yú 語氣詞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。《史記·樗裡子甘茂列傳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?”(文信侯:指呂不韋。專:專權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。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與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義後作“歟”。 (三)yù 參加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與師。”(師:軍隊。)幼:
(一)①幼小;年紀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學之。”(夫:句首助詞。)顏延之《陶征士誄》:“母老子幼。”②年幼的人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攜幼入室。”③對兒童的愛護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”(及:到。)④最小的。白居易《對酒示行簡》:“復有雙幼妹,笄(jī)年未結褵(lí)。” (二)yào [幼眇]1.也作“幼妙”。輕細;輕妙。司馬相如《長門賦》:“聲幼妙而復揚。”2.美好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上·孝武李夫人》:“念窮極之不還兮,惟幼眇之相羊。”(相羊:徘徊;盤桓。)泣:
①無聲或低聲哭。《周易·中孚》:“得敵,或鼓或罷,或泣或歌。”②泛指哭。《尚書·益稷》:“啟呱呱而泣。”③眼淚。《韓非子·和氏》:“泣盡而繼之以血。”④通“澀”。滯澀不暢。《素問·五藏生成篇》:“凝於脈者為泣。”別:
(一)①分開。班固《漢書·蘇武傳》:“別其官屬常惠等等,各置他所。”②離別。江淹《別賦》:“黯然銷魂者,唯別而已矣。”③分辨;區別。《商君書·禁使》:“則上別飛鳥,下察秋毫。”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如絲體變為縷體,縷體即是絲體。有何別焉?”(縷:線。)④類別。劉知幾《史通·雜述》:“史氏流別,殊途並騖(wù)。”(史氏:史傢。騖:奔馳;流行。)⑤另;另外的。朱弁《送春》詩:“把酒送春無別語,羨君才到便成歸。”⑥扭轉。杜牧《陪昭應盧郎中》詩:“泥情斜拂印,別臉小低頭。”⑦寫錯或讀錯(字)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前日替這裡作瞭個薦亡的疏,我拿瞭給人看,說是倒別瞭三個字。” (二)biè 不順;執拗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一回:“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,違別聖旨。”盡:
(一)①完畢;沒有瞭。蘇軾《赤壁賦》:“肴核既盡,杯盤狼藉。”《左傳·襄公八年》:“糧食將盡。”②終結;結束。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:“年壽有時而盡。”李咸用《遣興》:“雨盡晚雲輕。”又終極;達到極點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仁之至,義之盡也。”成語有“仁至義盡”。李白《遊太山六首》之三:“憑崖覽八極,目盡長空閑。”(八極:極邊遠之地。空閑:空曠。)③竭盡;竭力完成。《宋史·嶽飛傳》:“飛裂裳以背示(何)鑄,有盡忠報國四大字。”④全;所有的。潘嶽《笙賦》:“樂聲發而盡室歡。”⑤副詞。皆;都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。”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一坐盡傾。”(滿坐的人都很傾慕。) (二)jǐn 盡量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虛坐盡後,食坐盡前。”(空坐著盡量往後,飲食就坐盡量往前,以免油污弄臟座席。)沾:
①古水名。淇水支流。②浸濕;浸潤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麗之姬,艾封人之子也,晉國之始得之也,涕泣沾襟。”《後漢書·諒輔傳》:“未及日中時,而天陰晦合,須臾澍(shù)雨,一郡沾潤。”(澍:及時的雨。)③施與或分享恩澤。《宋書·文帝紀》:“二千石官長並勤勞王務,宜有沾錫。”④熏陶;感化。《後漢書·張酺傳》:“賞賜殊特,莫不沾沾。”⑤接觸;沾染。薑夔《月下笛》:“春衣都是柔荑翦,尚沾惹、殘茸半縷。”(柔荑:指美人的手。)[沾醉]大醉。《資治通鑒》卷二五五:“從者皆沾醉。”衣:
(一)①上衣。《詩經·邶風·綠衣》:“綠衣黃裳。”(裳:裙子;下衣。)②泛指衣服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無衣無褐,何以卒歲?”(褐:用粗毛做的短衣。卒:終。)③遮蔽身體局部的東西。《晉書·惠帝紀》:“帝墜馬傷足,尚書高光進面衣,帝嘉之。”④器物的外罩。歐陽修《六一居士詩話》:“蘇子瞻學士,蜀人也,嘗於淯井監得西南夷人所賣蠻佈弓衣,其文織成梅聖俞春雪詩。”⑤指果實的皮、膜。齊丘《陪遊鳳皇臺獻詩》:“金桃帶葉摘,綠李和衣嚼。”⑥指覆在地皮表面上的某些東西。白居易《營閑事》:“暖變墻衣色。”⑦鳥羽蟲翅。陸遊《小園獨立》:“新泥添燕戶,細雨濕鶯衣。”張耒《夏日》:“蝶衣曬粉花枝舞。”[衣缽]亦作“衣缽”。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盂,後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、學術、技能等。楊萬裡《贈王婿時可》:“兩傢不是無傢法,何須外人問衣缽。” (二)yì①穿(衣服)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許子必織佈然後衣乎?”(許子:許行。)②給人衣服穿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寒者衣之,饑者食之。”③覆蓋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。”(薪:柴草。)④包裹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裂裳衣瘡,手註善藥。”何乃老与幼,泣别尽沾衣。
“何乃老与幼,泣别尽沾衣。”诗句出处:《答刘禹锡白太守行》;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秩登二千石,今我方罢归。
我秩讶已多,我归渐已迟。
犹胜尘土下,终老无休期。
卧乞百日告,起吟五篇诗。
[谓将罢官自咏五首。]
朝与府吏别,暮与州民辞。
去年到郡时,麦穗黄离离。
今年去郡日,稻花白霏霏。
为郡已周岁,半岁罹旱饥。
襦裤无一片,甘棠无一枝。
何乃老与幼,泣别尽沾衣。
下惭苏人泪,上愧刘君辞。
【注释】:
何:
(一)①疑问代词。1. 什么。《诗经·召南·何彼秾矣》:“何彼秾(nóng)矣?”(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?)2. 为什么。《汉书·伍被传》:“公独以为无福,何?”3. 何处。韩愈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:“云横秦岭家何在?”②副词。1.表示反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哪里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大王来何操?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身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叹。相当于“多么”。曹操《观沧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担。《诗经·曹风·候人》:“何戈与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负。《诗经·小雅· 无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为承受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义后来写作“荷”。乃:
①第二人称代词。你;你的。《汉书·翟义传》:“今欲发之,乃肯从我乎?”(发:发兵。)陆游《示儿》: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”(翁:父亲。)②是;就是。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。”③副词。1.于是,这才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。”2.却;竟。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:“古人以俭为美德,今人乃以俭相诟病。”3.只;仅仅。《吕氏春秋·义赏》:“天下胜者众矣,而霸者乃五。”④助词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乃圣乃神,乃武乃文。”⑤甚至。《资治通鉴·赤壁之战》:“蒙冲斗舰乃以千数。”[乃尔]如此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 吕凯传》:“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。”老:
①年岁大。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:“与子偕老。”(偕:一同。)《老子》第十八章:“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②衰老。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③老年人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民扶老携幼,迎君道中。”特用于对资深长者的敬称。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不慭遗一老。”(慭yìn:愿)④老死;终老。死的讳称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。”⑤敬老,养老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。”⑥熟练,有经验。欧阳修《为君难论》:“其父奢,赵之名将,老用于兵者也。”⑦对公卿大夫的总称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天子之老,请帅王赋。”也指大夫的家臣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。”(孟公绰:鲁大夫。赵魏:都是晋国的世卿。)⑧告老;年老退休。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祁奚请老。”(祁奚:晋大夫。)⑨年久的;历时久远的。原来的(与“新”相对)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而狱中为老监者四,监五室。”⑩陈旧的。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“百年老屋,尘泥渗漉。”(11)前缀。用于称人、排列次序和某些动植物名。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“老夫聊发少年狂。”与:
(一)①给予;授予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。”(原思:孔子弟子。宰:官名。粟:指俸禄。)②帮助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君不与胜者,而与不胜者。”③赞许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与其进也,不与其退也。”④结交;亲附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不欺其与。”(其与:指所结交的国家。)⑤盟国;友邦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王夺之人,霸夺之与,强夺之地。”(之:其。人:指贤士。)⑥党与;共事人。《后汉书·寇荣传》:“于人少所与,以此见害于权宠。”(权宠:权臣;宠臣。)⑦介词。相当于“跟”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蜩与学鸠笑之。”⑧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和”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太子之善,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。”2.[与其]表示比较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与其奢也,宁俭。”⑨对付。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庞煖易与耳。”(二)yú 语气词。1.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。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?”(文信侯:指吕不韦。专:专权。)2.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舜其大知也与!”(知:智。)以上意义后作“欤”。 (三)yù 参加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蹇叔之子与师。”(师:军队。)幼:
(一)①幼小;年纪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学之。”(夫:句首助词。)颜延之《陶征士诔》:“母老子幼。”②年幼的人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携幼入室。”③对儿童的爱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”(及:到。)④最小的。白居易《对酒示行简》:“复有双幼妹,笄(jī)年未结褵(lí)。” (二)yào [幼眇]1.也作“幼妙”。轻细;轻妙。司马相如《长门赋》:“声幼妙而复扬。”2.美好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上·孝武李夫人》:“念穷极之不还兮,惟幼眇之相羊。”(相羊:徘徊;盘桓。)泣:
①无声或低声哭。《周易·中孚》:“得敌,或鼓或罢,或泣或歌。”②泛指哭。《尚书·益稷》:“启呱呱而泣。”③眼泪。《韩非子·和氏》:“泣尽而继之以血。”④通“涩”。滞涩不畅。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:“凝于脉者为泣。”别:
(一)①分开。班固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别其官属常惠等等,各置他所。”②离别。江淹《别赋》: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。”③分辨;区别。《商君书·禁使》:“则上别飞鸟,下察秋毫。”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如丝体变为缕体,缕体即是丝体。有何别焉?”(缕:线。)④类别。刘知几《史通·杂述》:“史氏流别,殊途并骛(wù)。”(史氏:史家。骛:奔驰;流行。)⑤另;另外的。朱弁《送春》诗:“把酒送春无别语,羡君才到便成归。”⑥扭转。杜牧《陪昭应卢郎中》诗:“泥情斜拂印,别脸小低头。”⑦写错或读错(字)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前日替这里作了个荐亡的疏,我拿了给人看,说是倒别了三个字。” (二)biè 不顺;执拗。《水浒全传》第一回:“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,违别圣旨。”尽:
(一)①完毕;没有了。苏轼《赤壁赋》:“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。”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:“粮食将尽。”②终结;结束。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年寿有时而尽。”李咸用《遣兴》:“雨尽晚云轻。”又终极;达到极点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仁之至,义之尽也。”成语有“仁至义尽”。李白《游太山六首》之三:“凭崖览八极,目尽长空闲。”(八极:极边远之地。空闲:空旷。)③竭尽;竭力完成。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飞裂裳以背示(何)铸,有尽忠报国四大字。”④全;所有的。潘岳《笙赋》:“乐声发而尽室欢。”⑤副词。皆;都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一坐尽倾。”(满坐的人都很倾慕。) (二)jǐn 尽量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虚坐尽后,食坐尽前。”(空坐着尽量往后,饮食就坐尽量往前,以免油污弄脏座席。)沾:
①古水名。淇水支流。②浸湿;浸润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丽之姬,艾封人之子也,晋国之始得之也,涕泣沾襟。”《后汉书·谅辅传》:“未及日中时,而天阴晦合,须臾澍(shù)雨,一郡沾润。”(澍:及时的雨。)③施与或分享恩泽。《宋书·文帝纪》:“二千石官长并勤劳王务,宜有沾锡。”④熏陶;感化。《后汉书·张酺传》:“赏赐殊特,莫不沾沾。”⑤接触;沾染。姜夔《月下笛》:“春衣都是柔荑翦,尚沾惹、残茸半缕。”(柔荑:指美人的手。)[沾醉]大醉。《资治通鉴》卷二五五:“从者皆沾醉。”衣:
(一)①上衣。《诗经·邶风·绿衣》:“绿衣黄裳。”(裳:裙子;下衣。)②泛指衣服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?”(褐:用粗毛做的短衣。卒:终。)③遮蔽身体局部的东西。《晋书·惠帝纪》:“帝坠马伤足,尚书高光进面衣,帝嘉之。”④器物的外罩。欧阳修《六一居士诗话》:“苏子瞻学士,蜀人也,尝于淯井监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,其文织成梅圣俞春雪诗。”⑤指果实的皮、膜。齐丘《陪游凤皇台献诗》:“金桃带叶摘,绿李和衣嚼。”⑥指覆在地皮表面上的某些东西。白居易《营闲事》:“暖变墙衣色。”⑦鸟羽虫翅。陆游《小园独立》:“新泥添燕户,细雨湿莺衣。”张耒《夏日》:“蝶衣晒粉花枝舞。”[衣钵]亦作“衣缽”。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盂,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、学术、技能等。杨万里《赠王婿时可》:“两家不是无家法,何须外人问衣钵。” (二)yì①穿(衣服)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?”(许子:许行。)②给人衣服穿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寒者衣之,饥者食之。”③覆盖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。”(薪:柴草。)④包裹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:“裂裳衣疮,手注善药。”he nai lao yu you ,qi bie jin zhan yi 。
“he nai lao yu you ,qi bie jin zhan yi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da liu yu xi bai tai shou hang 》;shi tang chao shi ren bai ju yi de zuo pin 。
zhi deng er qian dan ,jin wo fang ba gui 。
wo zhi ya yi duo ,wo gui jian yi chi 。
you sheng chen tu xia ,zhong lao mo xiu ji 。
wo qi bai ri gao ,qi yin wu pian shi 。
[wei jiang ba guan zi yong wu shou 。]
chao yu fu li bie ,mu yu zhou min ci 。
qu nian dao jun shi ,mai sui huang li li 。
jin nian qu jun ri ,dao hua bai fei fei 。
wei jun yi zhou sui ,ban sui li han ji 。
ru ku mo yi pian ,gan tang mo yi zhi 。
he nai lao yu you ,qi bie jin zhan yi 。
xia can su ren lei ,shang kui liu jun ci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