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其如美人面,欲見杳無緣。
“其如美人面,欲見杳無緣。”詩句出處:《初到忠州登東樓,寄萬州楊八使君》;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山束邑居窄,峽牽氣候偏。
林巒少平地,霧雨多陰天。
隱隱煮鹽火,漠漠燒(上餘下田)煙。
賴此東樓夕,風月時(倏犬換羽)然。
憑軒望所思,目斷心涓涓。
背春有去雁,上水無來船。
我懷巴東守,本是關西賢。
平生已不淺,流落重相憐。
水梗漂萬裡,籠禽囚五年。
新恩同雨露,遠郡鄰山川。
書信雖往復,封疆徒接連。
其如美人面,欲見杳無緣。
【註釋】:
其:
(一)①代詞。1.相當於“他(她、它)”、“他的”;“他們(她們)”、“他們的”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或遇其叱咄(duō),色愈恭,禮愈至。”(叱咄:呵斥。)2. 相當於“我(的)”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。”(極:盡。)3.表示指代。相當於“這”、“那”、“其中的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今欲舉大事,將非其人不可。”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貧,其一富。”(鄙:邊境。)②副詞。1.表推測;估計。相當於“大概”、“或許”。《論語·泰伯》:“才難,不其然乎?”2. 表反問。《左傳·僖公十年》:“欲加之罪,其無辭乎?”3. 表祈使。相當於“當”、“可”。曹操《求賢令》:“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,唯才是舉,吾得而用之。”(仄陋:出身卑微。)4. 表時間。相當於“將”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以殘年餘力,曾不能毀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③連詞。1.表假設。相當於“假如”、“如果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其若是,孰能禦之?”2. 表選擇。相當於“或者”、“還是”。韓愈《馬說》:“其真無馬邪?其真不知馬也。”④助詞。形容詞或不及物動詞詞頭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北風其涼。”《詩經·秦風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。”(言:助詞,無義。)(二)jī語氣詞。表示疑問。《詩經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其?夜未央。”(央:盡。)如:
①順從;依照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無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宮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漢書·燕王傳》:“田生如長安,不見(劉)澤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趕得上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弗如也! 吾與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當於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麼樣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獨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詞。相當於“於”。引進比較對象。《呂氏春秋·愛士》:“人之困窮,甚如饑渴。”⑦連詞。1. 相當於“如果”,表示假設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如可贖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當於“和”。表示並列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當於“而”。表示轉折。至於;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其禮樂,以俟君子。”4.相當於“或者”。表示選擇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縱橫六七十裡。邦:諸侯封國。)⑧助詞。形容詞後綴,相當於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參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美:
①味美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膾炙與羊棗孰美。”(膾:剁細瞭的肉。炙:燒烤的肉。羊棗:一種小柿子。孰:哪個。)《呂氏春秋·本味》:“果之美者,沙棠之實。”②美麗;漂亮。《詩經·魏風·汾沮洳》:“彼其之子,美如玉。”③美善;美好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無國而不有美俗。”④稱贊;贊揚。《谷梁傳·僖公元年》:“美齊侯之功也。”面:
①臉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”《戰國策 · 趙策四》:“老婦必唾其面。”②面向;面對著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北山愚公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”(且:將近。)③當面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富者就其戚屬,貧則面語之。”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面刺寡人之過者,受上賞。”(刺:指責。)④物體的表面或上層。白居易《錢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雲腳低。”⑤方面;某一部分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獨韓信可屬大事,當一面。”(屬:同“囑”。托付。)⑥量詞。蘇軾《惜花》:“腰鼓百面如春雷。”《舊唐書·穆宗記》:“賜印一面。”欲:
①欲望;願望。又作“慾”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從(縱)耳目之欲。”《孫子兵法·謀攻》:“上下同欲者勝。”②想要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愛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”③需要。《齊民要術·耕田》:“凡秋耕欲深,春夏欲淺。”④副詞。將要;快要。杜甫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》:“卻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詩書喜欲狂。”⑤情欲;貪欲。劉伶《酒德頌》:“不覺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”見: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詩經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聞其聲,不見其身。”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見兔而顧犬。”《石鐘山記》:“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有無,可乎?”②拜見;謁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子墨子見王。”③會見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伯即入見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見。”④見解;見識。《晉書·王渾傳》:“敢陳愚見。”⑤表示被動,相當於“被”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信而見疑,忠而被謗,能無怨乎?”《楚辭·漁父》: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動詞前,有稱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冀君實或見恕也。”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見背。” (二)xiàn ①顯露;出現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②介紹;引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胡不見我於王?”(胡:為何。)③現成的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軍無見糧。”杳:
①幽暗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深林杳以冥冥兮。”《管子·內業》:“杲(gǎo)乎如登於天,杳乎如入於淵。”(杲:明亮。)②不見蹤影。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朝見長城兮路杳漫。”窅 yǎo ①下陷。《靈樞經 · 水脹篇》:“按其腹,窅而不起。”②深遠。謝脁《敬亭山》:“緣源殊未極,歸徑窅如迷。”[窅然]1.悵然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窅然喪其天下焉。”2. 深遠的樣子。李白《山中問答》:“桃花流水窅然去,別有天地非人間。”無:
①沒有。跟“有”相對。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。”②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民以此為教,則粟焉得無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連詞。表示條件,相當於“無論”、“不論”。《詩經·魯頌·灃水》:“不小不大,從公於邁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詩源·箜篌引》: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則國非其國,而民無其民也。”⑥語氣詞。用於疑問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緣:
①古時衣服的邊飾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麻衣縓緣。”(縓quàn:淺紅色。)②邊。《周書·王羆傳》:“嘗有臺使,羆(pí)為其設食。使乃裂其薄餅緣。”(臺使:官名。)③沿著;順著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”④遵循;依照。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緣法而治,按功行賞。”⑤憑靠;依據。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天蒼蒼兮上無緣,舉頭仰望兮空雲煙。”⑥攀援;攀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猶緣木而求魚也。”⑦佛教名詞“因緣”的省稱。指人與人或人與事之間所謂由命中註定的遇合機會,是一種宿命論觀點。《五燈會元·如滿禪師》:“有緣佛出世,無緣佛入滅。”⑧機緣;緣分。杜甫《清明二首》之一:“紅顏騎竹我無緣。”⑨介詞。因為;由於。杜甫《客至》:“花徑不曾緣客掃。”蘇軾《題西林壁》: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隻緣身在此山中。”其如美人面,欲见杳无缘。
“其如美人面,欲见杳无缘。”诗句出处:《初到忠州登东楼,寄万州杨八使君》;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林峦少平地,雾雨多阴天。
隐隐煮盐火,漠漠烧(上余下田)烟。
赖此东楼夕,风月时(倏犬换羽)然。
凭轩望所思,目断心涓涓。
背春有去雁,上水无来船。
我怀巴东守,本是关西贤。
平生已不浅,流落重相怜。
水梗漂万里,笼禽囚五年。
新恩同雨露,远郡邻山川。
书信虽往复,封疆徒接连。
其如美人面,欲见杳无缘。
【注释】:
其:
(一)①代词。1.相当于“他(她、它)”、“他的”;“他们(她们)”、“他们的”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或遇其叱咄(duō),色愈恭,礼愈至。”(叱咄:呵斥。)2. 相当于“我(的)”。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”(极:尽。)3.表示指代。相当于“这”、“那”、“其中的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今欲举大事,将非其人不可。”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”(鄙:边境。)②副词。1.表推测;估计。相当于“大概”、“或许”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才难,不其然乎?”2. 表反问。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:“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”3. 表祈使。相当于“当”、“可”。曹操《求贤令》:“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,唯才是举,吾得而用之。”(仄陋:出身卑微。)4. 表时间。相当于“将”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③连词。1.表假设。相当于“假如”、“如果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其若是,孰能御之?”2. 表选择。相当于“或者”、“还是”。韩愈《马说》:“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”④助词。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词头。《诗经·邶风·北风》:“北风其凉。”《诗经·秦风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。”(言:助词,无义。)(二)jī语气词。表示疑问。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其?夜未央。”(央:尽。)如:
①顺从;依照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唯所如之,无不如志。”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“毅如其言,遂至其宫。”②往;到……去。《汉书·燕王传》:“田生如长安,不见(刘)泽。”③似;像;如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④及;赶得上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弗如也! 吾与女弗如也!”⑤奈。“如……何”,相当于“奈……何”,把……怎么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一薛居州,独如宋王何?”(薛居州:人名,宋臣。)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如土石何?”⑥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引进比较对象。《吕氏春秋·爱士》:“人之困穷,甚如饥渴。”⑦连词。1. 相当于“如果”,表示假设。《诗经·秦风·黄鸟》:“如可赎兮,人百其身。”2. 相当于“和”。表示并列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公如大夫入。”(大夫:官名。)3. 相当于“而”。表示转折。至于;却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4.相当于“或者”。表示选择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”(安:怎。方六七十:指纵横六七十里。邦:诸侯封国。)⑧助词。形容词后缀,相当于“然”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孔子于乡党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”[不如]也作“弗如”。比不上。岑参《石犀》:“始知李太守,伯禹亦不如。”(伯禹:大禹。)美:
①味美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脍炙与羊枣孰美。”(脍:剁细了的肉。炙:烧烤的肉。羊枣:一种小柿子。孰:哪个。)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:“果之美者,沙棠之实。”②美丽;漂亮。《诗经·魏风·汾沮洳》:“彼其之子,美如玉。”③美善;美好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无国而不有美俗。”④称赞;赞扬。《谷梁传·僖公元年》:“美齐侯之功也。”面:
①脸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人心之不同,如其面焉。”《战国策 · 赵策四》:“老妇必唾其面。”②面向;面对着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北山愚公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”(且:将近。)③当面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富者就其戚属,贫则面语之。”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上赏。”(刺:指责。)④物体的表面或上层。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:“水面初平云脚低。”⑤方面;某一部分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独韩信可属大事,当一面。”(属:同“嘱”。托付。)⑥量词。苏轼《惜花》:“腰鼓百面如春雷。”《旧唐书·穆宗记》:“赐印一面。”欲:
①欲望;愿望。又作“慾”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从(纵)耳目之欲。”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:“上下同欲者胜。”②想要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之。”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③需要。《齐民要术·耕田》:“凡秋耕欲深,春夏欲浅。”④副词。将要;快要。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”⑤情欲;贪欲。刘伶《酒德颂》:“不觉寒暑之切肌,利欲之感情。”见: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诗经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闻其声,不见其身。”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见兔而顾犬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事不目见耳闻,而臆断有无,可乎?”②拜见;谒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子墨子见王。”③会见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伯即入见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见。”④见解;见识。《晋书·王浑传》:“敢陈愚见。”⑤表示被动,相当于“被”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信而见疑,忠而被谤,能无怨乎?”《楚辞·渔父》:“举世皆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动词前,有称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冀君实或见恕也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见背。” (二)xiàn ①显露;出现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”②介绍;引见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胡不见我于王?”(胡:为何。)③现成的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军无见粮。”杳:
①幽暗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深林杳以冥冥兮。”《管子·内业》:“杲(gǎo)乎如登于天,杳乎如入于渊。”(杲:明亮。)②不见踪影。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朝见长城兮路杳漫。”窅 yǎo ①下陷。《灵枢经 · 水胀篇》:“按其腹,窅而不起。”②深远。谢脁《敬亭山》:“缘源殊未极,归径窅如迷。”[窅然]1.怅然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窅然丧其天下焉。”2. 深远的样子。李白《山中问答》:“桃花流水窅然去,别有天地非人间。”无:
①没有。跟“有”相对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复疑无路。”②副词。表示否定,相当于“不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民以此为教,则粟焉得无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连词。表示条件,相当于“无论”、“不论”。《诗经·鲁颂·沣水》:“不小不大,从公于迈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诗源·箜篌引》: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当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势》:“则国非其国,而民无其民也。”⑥语气词。用于疑问句末,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否”。白居易《问刘十九》: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缘:
①古时衣服的边饰。《仪礼· 丧服》:“麻衣縓缘。”(縓quàn:浅红色。)②边。《周书·王罴传》:“尝有台使,罴(pí)为其设食。使乃裂其薄饼缘。”(台使:官名。)③沿着;顺着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”④遵循;依照。《商君书·君臣》:“缘法而治,按功行赏。”⑤凭靠;依据。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天苍苍兮上无缘,举头仰望兮空云烟。”⑥攀援;攀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”⑦佛教名词“因缘”的省称。指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所谓由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,是一种宿命论观点。《五灯会元·如满禅师》:“有缘佛出世,无缘佛入灭。”⑧机缘;缘分。杜甫《清明二首》之一:“红颜骑竹我无缘。”⑨介词。因为;由于。杜甫《客至》:“花径不曾缘客扫。”苏轼《题西林壁》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ji ru mei ren mian ,yu jian yao mo yuan 。
“ji ru mei ren mian ,yu jian yao mo yuan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chu dao zhong zhou deng dong lou ,ji mo zhou yang ba shi jun 》;shi tang chao shi ren bai ju yi de zuo pin 。
lin luan shao ping de ,wu yu duo yin tian 。
yin yin zhu yan huo ,mo mo shao (shang yu xia tian )yan 。
lai ci dong lou xi ,feng yue shi (shu quan huan yu )ran 。
ping xuan wang suo sai ,mu duan xin juan juan 。
bei chun you qu yan ,shang shui mo lai chuan 。
wo huai ba dong shou ,ben shi guan xi xian 。
ping sheng yi bu jian ,liu la chong xiang lian 。
shui geng piao mo li ,long qin qiu wu nian 。
xin en tong yu lou ,yuan jun lin shan chuan 。
shu xin sui wang fu ,feng jiang tu jie lian 。
ji ru mei ren mian ,yu jian yao mo yuan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