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或記水不冰,或書霜不殺。
“或記水不冰,或書霜不殺。”詩句出處:《春雪》;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元和歲在卯,六年春二月。
月晦寒食天,天陰夜飛雪。
連宵復竟日,浩浩殊未歇。
大似落鵝毛,密如飄玉屑。
寒銷春茫蒼,氣變風凜冽。
上林草盡沒,曲江冰復結。
紅幹杏花死,綠凍楊枝折。
所憐物性傷,非惜年芳絕。
上天有時令,四序平分別。
寒燠茍反常,物生皆夭閼。
我觀聖人意,魯史有其說。
或記水不冰,或書霜不殺。
上將儆政教,下以防災孽。
茲雪今如何?信美非時節。
【註釋】:
或:
①有的人;有的(物)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或以為死,或以為亡。”(亡:逃亡。)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或知爾,則何以哉?”②副詞。1. 或許;也許。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刃之與利,或如來說。”2.又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既立之監,或佐之史。”(監:酒監。史:席間禦史。)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軍之導,或失道,後大將軍。”③連詞。1.或者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則千裡雖遠,亦或遲或速,或先或後,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。”(及:到。)2. 如果。《水經註·江水》:“或王命急宣,有時朝發白帝,暮到江陵。”④助詞。用在否定句中。《詩經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松柏之茂,無不爾或承。”(承:繼承。)⑤通“惑”。迷惑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無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《淮南子·汜論》:“論事如此,豈不或哉!”⑥疑怪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無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記:
①記載;記述。《尚書·皋陶謨》:“撻以記之。”(撻:擊打。)《左傳·僖公七年》:“夫諸侯之會,其德刑禮義,無固不記。”②記住;與“忘”相對。晏幾道《臨江仙》:“記得小蘋初見,兩重心字羅衣。”③史書。《鹽鐵論·結和》:“藏於記府。”④舊時的公文。《文心雕龍·書記》:“公府奏記。”⑤印章。《宋史·職官志七》:“鑄銅記給之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或:
①有的人;有的(物)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或以為死,或以為亡。”(亡:逃亡。)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如或知爾,則何以哉?”②副詞。1. 或許;也許。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刃之與利,或如來說。”2.又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既立之監,或佐之史。”(監:酒監。史:席間禦史。)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軍之導,或失道,後大將軍。”③連詞。1.或者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則千裡雖遠,亦或遲或速,或先或後,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。”(及:到。)2. 如果。《水經註·江水》:“或王命急宣,有時朝發白帝,暮到江陵。”④助詞。用在否定句中。《詩經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松柏之茂,無不爾或承。”(承:繼承。)⑤通“惑”。迷惑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無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《淮南子·汜論》:“論事如此,豈不或哉!”⑥疑怪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無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書:
①書寫;用文字記錄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”《左傳·隱公七年》:“滕侯卒,不書名,未同盟也。”②書法。《新唐書·三宗諸子傳》:“(李)范好學,工書。”③書法的字體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六體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書、隸書、繆篆、蟲書。”④指文字。《南史·陳伯之傳》:“伯之不識書。”⑤書籍。《論語· 先進》:“何必讀書,然後為學?”⑥特指古代典籍《尚書》,為五經之一,內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誥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盡信《書》,則不如無《書》。”⑦書信。《左傳· 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使詒子產書。”⑧公文;文書。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民知爭端矣,將棄禮而征於書。”(征:征引。書:指刑法。)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軍書十二卷,卷卷有爺名。”⑨指帝王的詔書。《後漢書·禮儀志上》:“立春之日,下寬大之書曰……”⑩臣下的奏章。岑參《寄左省杜拾遺》:“聖朝無闕事,自覺諫書稀。”(闕:缺點。)霜:
①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在攝氏零度下凝附於物體上的白色結晶體。《齊民要術·種谷》:“夏至後八十、九十日,常夜半候之,天有霜。”②白;亮。范雲《送別》:“不愁書難寄,但恐鬢將霜。”③高潔。辛文房《唐才子傳·盧仝》:“仝志懷霜雪,操擬松柏。”④年。李白《古風五十九首》其十四:“白骨橫千霜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殺:
(一)①殺死;弄死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去死肌,殺三蟲。”②消減;消除;滅除。柳宗元《時令論上》:“季夏行水殺草。”③草木枯敗;枯死。《呂氏春秋·應同》:“及禹之時,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。”④收束;收尾;結束。《晉書·衛瓘傳》:“杜氏殺字甚安,而書體微瘦。”⑤副詞。用在動詞後,表示程度深。《古詩十九首》之十四:“白楊多悲風,蕭蕭愁殺人。” (二)shài ①降等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周於利者兇年不能殺。”(周:富足。)②減省。《公羊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《春秋》辭繁而不殺者,正也。”③衰;衰微。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德之殺也。”《呂氏春秋·長利》:“是故地日削,子孫彌殺。”④等差;等級。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親親之殺,賢賢之等,禮所生也。”(親親:親其所當親。) (三)sà 顏色暗淡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故傷脾之色也,望之殺然黃。”或记水不冰,或书霜不杀。
“或记水不冰,或书霜不杀。”诗句出处:《春雪》;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月晦寒食天,天阴夜飞雪。
连宵复竟日,浩浩殊未歇。
大似落鹅毛,密如飘玉屑。
寒销春茫苍,气变风凛冽。
上林草尽没,曲江冰复结。
红干杏花死,绿冻杨枝折。
所怜物性伤,非惜年芳绝。
上天有时令,四序平分别。
寒燠苟反常,物生皆夭阏。
我观圣人意,鲁史有其说。
或记水不冰,或书霜不杀。
上将儆政教,下以防灾孽。
兹雪今如何?信美非时节。
【注释】:
或:
①有的人;有的(物)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或以为死,或以为亡。”(亡:逃亡。)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”②副词。1. 或许;也许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刃之与利,或如来说。”2.又。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既立之监,或佐之史。”(监:酒监。史:席间御史。)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军之导,或失道,后大将军。”③连词。1.或者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则千里虽远,亦或迟或速,或先或后,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。”(及:到。)2. 如果。《水经注·江水》:“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。”④助词。用在否定句中。《诗经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承。”(承:继承。)⑤通“惑”。迷惑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无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《淮南子·汜论》:“论事如此,岂不或哉!”⑥疑怪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无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记:
①记载;记述。《尚书·皋陶谟》:“挞以记之。”(挞:击打。)《左传·僖公七年》:“夫诸侯之会,其德刑礼义,无固不记。”②记住;与“忘”相对。晏几道《临江仙》:“记得小苹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。”③史书。《盐铁论·结和》:“藏于记府。”④旧时的公文。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公府奏记。”⑤印章。《宋史·职官志七》:“铸铜记给之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或:
①有的人;有的(物)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或以为死,或以为亡。”(亡:逃亡。)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”②副词。1. 或许;也许。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刃之与利,或如来说。”2.又。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既立之监,或佐之史。”(监:酒监。史:席间御史。)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军之导,或失道,后大将军。”③连词。1.或者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则千里虽远,亦或迟或速,或先或后,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。”(及:到。)2. 如果。《水经注·江水》:“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。”④助词。用在否定句中。《诗经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承。”(承:继承。)⑤通“惑”。迷惑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无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《淮南子·汜论》:“论事如此,岂不或哉!”⑥疑怪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无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书:
①书写;用文字记录。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《左传·隐公七年》:“滕侯卒,不书名,未同盟也。”②书法。《新唐书·三宗诸子传》:“(李)范好学,工书。”③书法的字体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六体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书、隶书、缪篆、虫书。”④指文字。《南史·陈伯之传》:“伯之不识书。”⑤书籍。《论语· 先进》:“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?”⑥特指古代典籍《尚书》,为五经之一,内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诰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。”⑦书信。《左传· 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使诒子产书。”⑧公文;文书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民知争端矣,将弃礼而征于书。”(征:征引。书:指刑法。)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”⑨指帝王的诏书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上》:“立春之日,下宽大之书曰……”⑩臣下的奏章。岑参《寄左省杜拾遗》:“圣朝无阙事,自觉谏书稀。”(阙:缺点。)霜:
①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下凝附于物体上的白色结晶体。《齐民要术·种谷》:“夏至后八十、九十日,常夜半候之,天有霜。”②白;亮。范云《送别》:“不愁书难寄,但恐鬓将霜。”③高洁。辛文房《唐才子传·卢仝》:“仝志怀霜雪,操拟松柏。”④年。李白《古风五十九首》其十四:“白骨横千霜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杀:
(一)①杀死;弄死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去死肌,杀三虫。”②消减;消除;灭除。柳宗元《时令论上》:“季夏行水杀草。”③草木枯败;枯死。《吕氏春秋·应同》:“及禹之时,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。”④收束;收尾;结束。《晋书·卫瓘传》:“杜氏杀字甚安,而书体微瘦。”⑤副词。用在动词后,表示程度深。《古诗十九首》之十四:“白杨多悲风,萧萧愁杀人。” (二)shài ①降等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。”(周:富足。)②减省。《公羊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《春秋》辞繁而不杀者,正也。”③衰;衰微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:“德之杀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长利》:“是故地日削,子孙弥杀。”④等差;等级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亲亲之杀,贤贤之等,礼所生也。”(亲亲:亲其所当亲。) (三)sà 颜色暗淡。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故伤脾之色也,望之杀然黄。”huo ji shui bu bing ,huo shu shuang bu sha 。
“huo ji shui bu bing ,huo shu shuang bu sha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chun xue 》;shi tang chao shi ren bai ju yi de zuo pin 。
yue hui han shi tian ,tian yin ye fei xue 。
lian xiao fu jing ri ,hao hao shu wei xie 。
da shi la e mao ,mi ru piao yu xie 。
han xiao chun mang cang ,qi bian feng lin lie 。
shang lin cao jin mei ,qu jiang bing fu jie 。
gong gan xing hua si ,lu dong yang zhi she 。
suo lian wu xing shang ,fei xi nian fang jue 。
shang tian you shi ling ,si xu ping fen bie 。
han yu gou fan chang ,wu sheng jie wai e 。
wo guan sheng ren yi ,lu shi you ji shui 。
huo ji shui bu bing ,huo shu shuang bu sha 。
shang jiang jing zheng jiao ,xia yi fang zai nie 。
ci xue jin ru he ?xin mei fei shi jie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