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繁体
- 简体
- 拼音
-
施恩即望報,吾非斯人徒。
“施恩即望報,吾非斯人徒。”詩句出處:《放魚》;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曉日提竹籃,傢僮買春蔬。
青青芹蕨下,疊臥雙白魚。
無聲但呀呀,以氣相煦濡。
傾籃寫地上,撥剌長尺餘。
豈唯刀機憂,坐見螻蟻圖。
脫泉雖已久,得水猶可蘇。
放之小池中,且用救幹枯。
水小池窄狹,動尾觸四隅。
一時幸茍活,久遠將何如。
憐其不得所,移放於南湖。
南湖連西江,好去勿跏躕。
施恩即望報,吾非斯人徒。
不須泥沙底,辛苦覓明珠。
【註釋】:
施:
(一)①佈;散佈;鋪陳。《周易·乾》:“雲行雨施。”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。”②施行;實行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施民所善,去民所惡。”③施加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”④恩惠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報施救患,取霸定威。”⑤設置。《晉書·李特載記》:“又令梓潼太守張演於諸要施關,搜索寶貨。” (二)yì 蔓延;延續。《詩經·周南·葛覃》:“葛之覃兮,施於中谷。”(覃tán:延長。)(三)yí 逶迤斜行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蚤起,施從良人之所之。”(蚤:通“早”。良人:指丈夫。所之:所住。)恩:
①恩惠;德惠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臣不勝受恩感激。”②有情義。蘇武《詩四首》之三:“結發為夫妻,恩愛兩不疑。”《韓非子·六反》:“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。”即:
①走近;靠近。《論語· 子張》: “望之儼(yǎn)然,即之也溫。”(儼然:莊重。溫:溫和。)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匪來貿絲,來即我謀。”②至;到。《儀禮·聘禮》:“賓即館。卿大夫勞賓,賓不見。”(館:賓館。勞:慰問。)③就著(某種事物)。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即山鑄錢,煮海水為鹽。”④就在(某時,某地);就(某物)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,即軍中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。”⑤當下;當時。《漢書·龔遂傳》:“(盜賊)聞遂教令,即時解散。”⑥副詞。1. 就是。《漢書·原涉傳》:“(王)遊公母即祁太伯母也。”2.立即;馬上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即遣兵三萬以助備。”⑦連詞。1.假如;假使。《史記·季佈欒佈列傳》:“將軍能聽臣,臣敢獻計;即不能,願先自剄(jǐng)。”(臣:謙稱。敢:謙詞。自剄:自殺。)2.相當於“則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吾聞先即制人,後則為人所制。”《鹽鐵論·本議》:“賤即買,貴則賣。”3.即令;即使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其傷於縛者,即幸留,病數及瘳,或竟成痼疫。”望:
①遠望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。”(轍:車轍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親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”③聲望;名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聞令望。”④有聲望的人或物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國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責怪。《新唐書·劉漢宏傳》:“漢宏恨賞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望於山川。”⑦農歷每月十五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予猶記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陽”。仰視;遠視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嘆。”(若:海神名。)報:
①斷獄;判決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是日皆報,殺四百馀人。”②報答。《左傳·成公三年》:“無怨無德,不知所報。”③指報復。陸遊《長歌行》:“國仇未報壯士老,匣中寶劍夜有聲。”④回報;報應。《詩經·大雅·抑》:“投我以桃,報之以李。”⑤報告;告訴。《史記· 蒙恬列傳》:“使者還報。”⑥回復;答復。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故略上報。”(所以簡略地寫信答復。)⑦報酬;酬勞。《詩經·小雅·甫田》:“報以介福,萬壽無疆。”⑧古指政府文書抄本及政治情報。蘇軾《小飲公瑾州中》:“坐觀邸報談迂叟,閑說滁山憶醉翁。”(邸:京邸。迂叟:指司馬光。醉翁:指歐陽修。)吾:
①代詞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禦)”。抵禦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則厚吾,薄攻則薄吾。”③[吾子]對人的尊稱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非:
①違背;違反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“無謀非德,無犯非義。”(無:不。謀:謀劃。犯:觸及。)②違理的事;過錯。與“是”相對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。”③指責;譏諷;非議;非難。《呂氏春秋·審己》:“國人不說,大非上。”(說:同“悅”。上:指國君。)《荀子· 修身》:“故非我而當者,吾師也。”④不是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”(子:你。安:怎。)⑤無;沒有。左思《三都賦序》:“雖寶非用。”⑥副詞。不。《尚書·盤庚下》:“各非敢違卜。”( 卜:吉卜。)斯:
①劈;分開。《詩經·陳風·墓門》:“墓門有棘,斧以斯之。”(棘:酸棗樹。)②指示代詞。《楚辭·漁父》:“何故至於斯。”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。”③副詞。表示承接上文,相當於“乃”、“就”。柳宗元《非國語下》:“受賞者恥,則立功者怠,國斯弱矣。”④助詞。相當於“之”、“的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甫田》:“乃求千斯倉,乃求萬斯箱。”⑤語氣詞。表疑問或感嘆。《詩經·豳風·破斧》:“哀我人斯,亦孔之將。”(將:大。)⑥盡;全都。《呂氏春秋·報更》:“斯食之,吾更與女。”[斯須]片刻,一會兒。《禮記·祭義》:“禮樂不可斯須去身。”人徒:
①服勞役的人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使衣服有制,宮室有度,~~有數,喪祭械用皆有等宜。”②眾人,庶民。《史記·春申君傳》:“壤土之博,~~之眾。”徒:
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:“風力雖尚勁,然徒步則汗出浹背。”《周易·賁》:“舍車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書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勞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今發徒隸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書·閻立德傳》:“領徒四萬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門徒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予未得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夥;同一類人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類人(多指壞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後為害,有似諛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勞役)。《新唐書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無所有。《爾雅 · 釋訓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詞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類鈔·馮婉貞》:“徒糜彈藥,無益吾事。”陸機《文賦》:“言徒靡而弗華。”(靡:美。華:光彩。)2. 隻;僅僅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實。”施恩即望报,吾非斯人徒。
“施恩即望报,吾非斯人徒。”诗句出处:《放鱼》;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青青芹蕨下,叠卧双白鱼。
无声但呀呀,以气相煦濡。
倾篮写地上,拨剌长尺余。
岂唯刀机忧,坐见蝼蚁图。
脱泉虽已久,得水犹可苏。
放之小池中,且用救干枯。
水小池窄狭,动尾触四隅。
一时幸苟活,久远将何如。
怜其不得所,移放于南湖。
南湖连西江,好去勿跏蹰。
施恩即望报,吾非斯人徒。
不须泥沙底,辛苦觅明珠。
【注释】:
施:
(一)①布;散布;铺陈。《周易·乾》:“云行雨施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施薪若一,火就燥也。”②施行;实行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施民所善,去民所恶。”③施加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④恩惠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报施救患,取霸定威。”⑤设置。《晋书·李特载记》:“又令梓潼太守张演于诸要施关,搜索宝货。” (二)yì 蔓延;延续。《诗经·周南·葛覃》:“葛之覃兮,施于中谷。”(覃tán:延长。)(三)yí 逶迤斜行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蚤起,施从良人之所之。”(蚤:通“早”。良人:指丈夫。所之:所住。)恩:
①恩惠;德惠。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臣不胜受恩感激。”②有情义。苏武《诗四首》之三:“结发为夫妻,恩爱两不疑。”《韩非子·六反》:“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。”即:
①走近;靠近。《论语· 子张》: “望之俨(yǎn)然,即之也温。”(俨然:庄重。温:温和。)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”②至;到。《仪礼·聘礼》:“宾即馆。卿大夫劳宾,宾不见。”(馆:宾馆。劳:慰问。)③就着(某种事物)。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即山铸钱,煮海水为盐。”④就在(某时,某地);就(某物)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,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。”⑤当下;当时。《汉书·龚遂传》:“(盗贼)闻遂教令,即时解散。”⑥副词。1. 就是。《汉书·原涉传》:“(王)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。”2.立即;马上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即遣兵三万以助备。”⑦连词。1.假如;假使。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将军能听臣,臣敢献计;即不能,愿先自刭(jǐng)。”(臣:谦称。敢:谦词。自刭:自杀。)2.相当于“则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吾闻先即制人,后则为人所制。”《盐铁论·本议》:“贱即买,贵则卖。”3.即令;即使。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其伤于缚者,即幸留,病数及瘳,或竟成痼疫。”望:
①远望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。”(辙:车辙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亲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”③声望;名望。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闻令望。”④有声望的人或物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国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责怪。《新唐书·刘汉宏传》:“汉宏恨赏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望于山川。”⑦农历每月十五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予犹记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阳”。仰视;远视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。”(若:海神名。)报:
①断狱;判决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,杀四百馀人。”②报答。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:“无怨无德,不知所报。”③指报复。陆游《长歌行》:“国仇未报壮士老,匣中宝剑夜有声。”④回报;报应。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⑤报告;告诉。《史记· 蒙恬列传》:“使者还报。”⑥回复;答复。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故略上报。”(所以简略地写信答复。)⑦报酬;酬劳。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:“报以介福,万寿无疆。”⑧古指政府文书抄本及政治情报。苏轼《小饮公瑾州中》:“坐观邸报谈迂叟,闲说滁山忆醉翁。”(邸:京邸。迂叟:指司马光。醉翁:指欧阳修。)吾:
①代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御)”。抵御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则厚吾,薄攻则薄吾。”③[吾子]对人的尊称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非:
①违背;违反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无谋非德,无犯非义。”(无:不。谋:谋划。犯:触及。)②违理的事;过错。与“是”相对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。”③指责;讥讽;非议;非难。《吕氏春秋·审己》:“国人不说,大非上。”(说:同“悦”。上:指国君。)《荀子· 修身》:“故非我而当者,吾师也。”④不是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”(子:你。安:怎。)⑤无;没有。左思《三都赋序》:“虽宝非用。”⑥副词。不。《尚书·盘庚下》:“各非敢违卜。”( 卜:吉卜。)斯:
①劈;分开。《诗经·陈风·墓门》:“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”(棘:酸枣树。)②指示代词。《楚辞·渔父》:“何故至于斯。”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。”③副词。表示承接上文,相当于“乃”、“就”。柳宗元《非国语下》:“受赏者耻,则立功者怠,国斯弱矣。”④助词。相当于“之”、“的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:“乃求千斯仓,乃求万斯箱。”⑤语气词。表疑问或感叹。《诗经·豳风·破斧》:“哀我人斯,亦孔之将。”(将:大。)⑥尽;全都。《吕氏春秋·报更》:“斯食之,吾更与女。”[斯须]片刻,一会儿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礼乐不可斯须去身。”人徒:
①服劳役的人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使衣服有制,宫室有度,~~有数,丧祭械用皆有等宜。”②众人,庶民。《史记·春申君传》:“壤土之博,~~之众。”徒:
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:“风力虽尚劲,然徒步则汗出浃背。”《周易·贲》:“舍车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书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劳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轻重乙》:“今发徒隶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书·阎立德传》:“领徒四万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门徒。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予未得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伙;同一类人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类人(多指坏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后为害,有似谀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劳役)。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无所有。《尔雅 · 释训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词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类钞·冯婉贞》:“徒糜弹药,无益吾事。”陆机《文赋》:“言徒靡而弗华。”(靡:美。华:光彩。)2. 只;仅仅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实。”shi en ji wang bao ,wu fei si ren tu 。
“shi en ji wang bao ,wu fei si ren tu 。”shi gou chu chu :《fang yu 》;shi tang chao shi ren bai ju yi de zuo pin 。
qing qing qin jue xia ,die wo shuang bai yu 。
mo sheng dan ya ya ,yi qi xiang xu ru 。
qing lan xie de shang ,bo la chang che yu 。
qi wei dao ji you ,zuo jian lou yi tu 。
tuo quan sui yi jiu ,de shui you ke su 。
fang zhi xiao chi zhong ,ju yong jiu gan ku 。
shui xiao chi zhai xia ,dong wei chu si yu 。
yi shi xing gou huo ,jiu yuan jiang he ru 。
lian ji bu de suo ,yi fang yu na hu 。
na hu lian xi jiang ,hao qu wu jia chu 。
shi en ji wang bao ,wu fei si ren tu 。
bu xu ni sha de ,xin ku mi ming zhu 。